左一为家庭医生王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75岁的高阿关是一名肿瘤患者,每天一起床,他就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饮食、运动和睡眠情况,并记录下来。出现异常情况,他会第一时间与自己的家庭医生王栋讨论。
去年9月起,越城区稽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创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区”,真真切切地让居民“被签约”向“主动签约”转变。“现在,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首先想到的就是家庭医生,去大医院的次数也少了。”高阿关说。
“门诊量翻了一倍以上”
昨天上午约9点,王栋的门诊室仍有不少患者排队看病,“早上7点不到,就有居民打电话来问我到单位没,现在真的有点忙。”他笑着说。王栋是越城区稽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与其签约的居民约1700人,其中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约1000人。
“以前一天门诊量就一二十人次,现在是四五十人次。”王栋说,自签约起,他开通了微信群,增加和病人的互动,甚至和患者成了朋友。高阿关夫妻俩都是王栋的签约居民。“我老伴每月要找王医生做一次常规体检,有时王医生不在单位,她一定要等到他回来。”高阿关说,夫妻俩对王医生非常信任,家里有啥事也愿意和他分享。
高阿关与王栋之间的互动,呈现了家庭医生模式的一种理想状态:医生与签约居民之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而是医生长期稳定地融入居民的生活,与居民一起维护健康。王栋说,以往医生只需诊断看病即可,而签约之后,对病人有了连带责任,服务也由诊室内延伸到了诊室外,时常有签约患者在非上班时间打电话、发微信向他求助。“我喜欢更有人情味的工作,去关心居民整体健康,而不是单一的疾病。”王栋说,做家庭医生很适合他。
建示范区拉近医患距离
当前在各地兴起的家庭医生模式,在较大程度上仍是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重指标(如签约率)、轻时效,重形式、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项工作做实做细,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与信任感?越城区稽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高峰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居民看病喜欢往大医院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基层医生不信任!”周高峰说。
去年9月,该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出炉:中心选取辖区内居民配合度相对较高的稽山居委会和丁斗弄居委会作为试点基地,对这里的常住居民进行全面筛查,建立百分之百真实的健康档案和百分之百知晓的健康服务团队体系。
“我们这样做,就是要建立起医患间真正的信任关系!”周高峰说。
底气从何而来?周高峰分享了他的一次经历:他的一个老同学,只要感觉身体不舒服,就给他打电话咨询,“为什么?就因为关系好嘛,信任我。”周高峰说,家庭医生也是这个理:和居民熟悉了,服务做到位了,平时居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医生。
“今年下半年打算在稽山街道的美东社区推广示范区做法。”周高峰说。
“敢向居民开放健康档案”
医患关系如何重建?周高峰带头摸索出了一套新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社区干部纳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我们输出的服务是否到位,社区干部一般心知肚明。”他说。
去年下半年,丁斗弄居委会妇女主任崔金娣被聘为家庭医生签约助理。她还记得当时陪家庭医生去居民家沟通的情形:根据方案,每位家庭医生与居民面对面沟通时间须在10分钟以上。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后,家庭医生会交给居民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封致居民的公开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联系卡和价值350元的免费体检券。
“真的是挨家挨户去沟通的,医生问得很细,一聊就是半小时以上。”她说,表面看是卫生服务中心有求于居委会,实际上居委会也是受益方,“一次次走访下来,居委会对居民的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居民和居委会的关系也更紧密。”她解释说。
“提供免费体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全面掌握居民的健康情况,为签约居民提供更精准的后续服务。”周高峰突然提高语调,“我们建立的健康档案百分之百真实,随时可向签约居民开放!”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做实了,做细了,基层医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数据显示,示范区试点前,稽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量为15万人次,预计今年将达28万人次。“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也增加了三四万元。”该中心工作人员章爽爽开心地说。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陈乙炳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