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千年祀禹|安华夏,奠九州

2019-04-20 08:28

来源:绍兴文旅资讯

千 年 祀 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之五经,莫重于祭”。古代祭祀或祭典的仪式、仪祀、仪礼种类繁多。“五礼”之中的吉礼为五礼之冠,主要包括社稷、五岳、山川、林泽和五帝之礼;大禹陵祭祀典礼属于吉礼,为国之大计,国之祭典。


在《尚书》《史记》《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中,大禹不仅仅是治水英雄,更是统一华夏、奠定九州的夏朝立国始祖。夏禹之后,国之为国,家之为家,中华民族自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夏朝明君大禹,从其子启开始,祭禹活动历久不断,代代承续。其中,曾有三位赫赫有名的帝王,不远万里来到会稽山亲祭大禹。



秦始皇像↑

秦始皇

秦始皇为第一位亲祭大禹的帝王,自此开启祀禹之典。《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李斯从……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大禹陵景区碑廊《会稽刻石》 ↑   



康熙帝像↑

康熙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亲临绍兴祭禹,亲制祭文,行九叩礼,作有《谒大禹陵》诗,《禹陵颂》,书额曰“地平天成”,并撰有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一副。如今,康熙帝称颂大禹功德的楹联,依然悬在禹庙大殿之中。






《谒大禹陵》诗→

禹庙大殿↑   


禹庙大殿楹联   ↑     


乾隆帝像↑

乾 隆

继康熙后,乾隆帝于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亲临绍兴祭禹,题匾“成功永赖”一块,楹联“绩奠九州垂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一副,步其祖父康熙《谒大禹陵》一诗的韵脚,作《谒大禹庙恭依皇祖元韵》。这块镌刻了帝王御诗的石碑,现被安置在禹庙前。








乾隆御诗碑→

禹庙大殿 御诗碑亭↑





除了表现对古代圣贤君主的尊敬,上面三位帝王更是借祭禹以示政权正统性,达到安华夏,奠九州目的。



秦统一六国后,作为春秋时期越国国都的大越尚有一定反秦势力,故秦始皇借出巡、祭禹以镇越地“天子之气”,确保人心稳定。也正是从秦始皇起,“祭禹”一事带有了宣示皇权、祈求统一的“国祭”性质。

康熙帝与乾隆皇帝莅绍祭禹,一方面是给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满清树立政治正统性;另一方面体现了清朝帝王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觉接纳和发扬,正如乾隆帝自己也曾强调“中华统绪,不绝如缕”,表明其并未将清朝自外于“中华”,而是希望清朝作为“中华”的一份子被接纳,从中寻求“中华认同感”。

如今,这些曾经的帝王早已随着历史渐行渐远,在新时代中,大禹陵的公祭典礼更体现出弘扬大禹精神、传承大禹文化的现代意义,对于中华民族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千年祀禹








1995年,大禹陵恢复公祭典礼,延续了千年以来的中华传统礼仪;2006年,大禹祭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祭祀典礼。



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致信绍兴市2006年公祭大禹陵活动,指出:“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景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

大禹陵公祭典礼正是弘扬浙江精神、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盛典,这并非只是绍兴乃至浙江的事,而是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大事。大禹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精神则具有高度的普世价值,他的精神千秋万代,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加强中华儿女间纽带联系、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缵禹之绪、共同奋斗,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发稿专用 编辑:发稿专用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