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骨科病房,护士孙国芳展示了她发明的宝贝——双层可调式手吊带。她说,这个从临床中迸发灵感,又可到临床中为病人提供便利的小发明,苦于缺乏有效的复制、推广途径,最终只能在科室里“打转转”。
在我市,像孙国芳这样拥有发明专利的医护人员不在少数。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好的发明何时能量产,惠及更多患者?”
令人欣慰的是,广大研发人员的的心声,政府部门已经“接收”到了。本月初,在市卫生健康委搭台牵线下,新型呼吸面罩、智能安全发药车、医用利器回收桶等8个医疗小发明被企业选中,成果持有人已与企业负责人签约。
一名护士手握4项专利
一个人若双手骨折,打了石膏,常规的做法是,将双手叠加后固定在一根吊带里。时间久了,患者会很不舒服。用孙国芳发明的双层可调式手吊带,患者就不会有这方面的烦恼。记者看到,这个手吊带,上下两层用塑料扣连接,带子长度手动调节。“我自己做了好几个,用过的患者都说好。”她自豪地说,3年前,她就拿到了该发明的实用新型专利。
在现实中,这个神器本可“大展拳脚”。“仅我们医院骨科,每年都要接收不少双手骨折的患者,这项发明很实用,成本投入也少,适宜量产。”孙国芳说,做护士这些年,她已拥有4项个人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发明的灵感均来自于临床。
多功能翻身床床栏,是绍兴第二医院烧伤科集体发明的。记者看到,这类病床两侧装有可拆卸床栏,病人可以呈“大字型”躺卧。“以前的病床比较窄,且无床栏,患者在躁动、意识不清等情况下易坠床。”该医院烧伤科原护士长金伟英告诉记者,15年前,他们科室便找到厂家“私人定制”了几个多功能床栏,“拆卸只需两三分钟,使用后,大面积烧伤患者跌倒、坠床的案例降为零。”她说,2011年,该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这样的小发明还是蛮多的,近3年来,光烧伤科就拿到了11项专利。”金伟英说。在绍兴第二医院发明创新目录里,同样记载着令人振奋的成果:已获批专利14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39项。来自市卫生健康委的信息显示,前不久他们对我市9家三级医院的获专利情况进行了摸底,总共梳理出500多项有效专利。
大部分专利在“沉睡”
只能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为患者提供便利,这是我市大多数医疗发明的现状。
金伟英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多功能床栏研发成功后,曾有多家企业上门谈合作,结果不了了之。“没精力是一方面,再者商业性的东西我们也不擅长。”她说,当时看到企业人员找上门,心里就堵得慌,“有各种顾虑,很担心企业把我们的成果搞砸了。”
还有一个细节是,获得专利的头几年,该科室每年都会交专利维护费。“每年要交四五百元,现在都好几年没交了。”金伟英说。
孙国芳发明的双层可调式手吊带,同样没有走出科室。她把这归因于没有很好的对接平台。“我市的医疗发明大多停留在立项和报奖层面,对于发明转化还没有过多关注,找市场出路的主动性不够。”她说。
“非常强的实用性是医疗小发明的共同特征。”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这些物件直击医疗中的许多痛点,是许多市场买不到、临床急需的成果。“不少造价也不高,但它们大多变成了一本本证书放在抽屉里,极少投入产业化应用。”该负责人坦承。
“我们也是最近才知道,原来医院临床一线还有这么多小发明。”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浩川说,好些小发明都具备市场推广的价值,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发明成果持有者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8项发明将转化
医疗发明数量年年递增,成果转化路径在哪里?这是今年市卫生健康委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4月4日,经前期摸排、研讨,绍兴市首届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召开。在当天参加路演的11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当场与5家企业完成意向签约。
市人民医院院长助理赵振华研发的项目——一种自动回缩式防护巾,当场被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浩川相中。根据协议,该发明成果投产后,赵振华每年可获得销售额10%的收益。
据悉,为减少X线对人体的损伤,临床工作中常用铅皮制作防护巾来阻挡射线,然而,由于防护巾放置的随意性及折叠,使得防护巾容易被折断,辐射防护效果也降低了。赵振华发明的这套防护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临床难题。江浩川十分看好这项成果的市场前景。“投入市场后,预估一年可产生利润近千万元。”他说。
绍兴奥耐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祝军伟,一眼相中了市人民医院院长郭航远研发的“移动或悬挂可拆卸调节式防辐射服减压装置”。接下来,该公司将把这套“防辐射服减压装置”产业化。“全国有2000来家三甲医院、6000来家三级医院,每家医院悬挂式和移动式2套配置,一套出厂价3200元算,年产值就有近2000万元。”祝军伟说。
让更多成果惠及患者
“临床一线的情况,对于企业来说是陌生的,医护人员的发明创新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江浩川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还与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国产医用设备创新研发联合实验室”及“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今后医护人员有了新的发明,可直接送到转化中心,很方便,经讨论认定,那些具备市场推广价值的项目当场转化收益。”他说。
“任这些发明烂在抽屉里,让人痛惜。”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平台深入推进“三服务”,打通医学科技研发“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成果尽早惠及患者。“医企对接会只是一种线下成果转化模式,今后我们还将尝试线上平台等新模式,让更多的医企项目谈成一批,展示一批,并转化一批。”该负责人称。
“那天的对接会,我去全程观摩了,现场有展示、有座谈,这样的平台确实很不错。”金伟英说。
作者:记者 陈乙炳 文 通讯员 丁凯 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