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塑肌理增活力

2019-04-04 08:10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去年12月24日,我市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标志着新一轮机构改革正式全面实施。

至昨日,机构改革工作实施已满百日。其间,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行动迅速、压茬推进,到目前已经在全省率先完成部门组建、率先完成人员转隶、率先启动“三定”工作,高质量完成了机构改革各项阶段性工作任务,形成了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改革良好局面。

抢抓改革机遇

奋力破局开篇

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机构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

新形势新任务下,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重要而紧迫。具体改革落地的时间表也随之出炉,其中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今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学深悟透才能抓住机遇、做细做实。我市第一时间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认真学习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思想,真正领会机构改革的精神实质、把握精髓要义。

为确保改革有序推进,我市立即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的市深化机构改革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新机构的组建工作、审批部门“三定”规定和全市机构改革方案、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改革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迅速启动相关工作。

在协调小组领导下,3个调研组赴44个涉改部门和6个区、县(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多次专题研究,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一份1.2万字的机构改革“施工方案”。

去年12月,《绍兴市机构改革方案》获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全市机构改革蓝图明晰可期,具体改革任务则以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为主体统筹进行,推进落实具体工作。与此同时,建立起了一套条缕清晰、逻辑严密的机构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改革思想一致、认识一致、步调一致。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宜先不宜后,确保改革质量”的要求,一场轰轰烈烈的党政机构改革扬帆起航,破局开篇。

在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后的4天时间里,16个市级新组建和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46个市级部门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到位;15天内,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人员转隶工作,随职责调整转隶人员3382名。2019年1月20日前,6个区、县(市)部门全面完成挂牌和领导班子调整配备;1月30日前,6个区、县(市)8623名人员转隶工作全部完成。

3月11日,全市46个市级部门,220个区、县(市)部门,107个乡镇(街道)全部完成“三定”规定制定,标志着我市机构改革工作提前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贯彻八字原则

体现绍兴特色

改革千头万绪,牵住“牛鼻子”是关键。

“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八字原则贯穿机构改革全过程。”在全市机构改革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马卫光强调,要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机构班子组建在前、困难问题想在前、纪律规矩立在前、相关政策定在前,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平稳有序、无缝衔接。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先立后破”的思路,已经体现在多个部门推进和落实机构改革的过程中。

去年12月26日,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当天该局就召开干部大会,第二天又召开党组(扩大)会议,搭建领导班子,全面推进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毛红卫表示,为随时保持应急状态,挂牌前就已建立领导干部带班、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新机构运行后,将尽快理顺内部职责,缩短磨合期。

机构重组,不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装,而要在人员融合、职能整合上真正发生“化学反应”,充分体现“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新机构所构建的大体系,形成了绍兴自然资源管理的大合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陈伟军说,机构改革后形成了一个拳头发力的局面,解决了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性规划重叠、部门职责交叉重复等问题。

“我们努力做到‘三个保证’,主要职责与机构设置对应省局,保证上下衔接顺畅;内设机构(直属机构)着眼调整融合,保证工作平稳过渡;在机构编制框架范围内设置工作机构,保证力量优化配置。”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王永明说。

“这次机构改革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变革,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触及的利益关系之复杂前所未有,体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特点。”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编办主任倪成良说,我市机构改革方案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战略意图,又反映了绍兴需求和特色。

在“规定动作”上,市县两级党政机构设置总体上与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委省政府部门基本对应,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改革后,设置市级党政机构46个,严格控制在中央明确的限额以内。

在“自选动作”上,围绕“两业经”“双城计”“活力城”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我市新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兰亭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三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并顺利通过省里批复,这为我市古城保护利用、新城开发建设以及书法圣地打造等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了保障。同时,我市调整设置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组建市大数据发展管理、政务服务等机构,调整优化部分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为绍兴融入大湾区、建设大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嵊州市对人员转隶工作建立当日会商机制,对部门报送的转隶报告,即送即核,仅4天完成全部人员转隶工作。柯桥区建立“改革清单”制度,细化每一项工作程序、具体任务的时间节点,靠前推进……三个月来,从转隶、集中办公、挂牌、拟订“三定”,到文件收发、印章启用、经费和资产处置、档案移交等各个环节,全市各级部门及时衔接、迅速到位,活力迸发。

优化治理体系

再增发展活力

今年我市两会期间,机构改革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现在一类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不像以前,要跑几个部门去办一件事,这一改革大大便利了老百姓。”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市人大代表诸妙茵感触颇深:机构改革让老百姓对“最多跑一次”改革有了新的希冀。

不为精简而精简。我市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政府职能更优化、协同、高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机构改革中,我市将“最多跑一次”改革理念方法有机融合其中,落实在部门履职的全过程中,精细设计内设机构、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配备,使职责更明确、流程更优化、运行更高效。

“真没想到,1个小时不到,申领营业执照、税务发票等这些企业开办的所有手续都办妥了!”3月15日,在新昌县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专区,新昌县城南街道的王先生不仅拿到了营业执照,还办好了银行开户,领到了公章和发票,高效的政务服务让他惊讶。

新机构,新气象。各部门扎实推进、积极作为的进程中,机构改革已经开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切实增强。

如整合了原本分散在发改委等部门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能后,市生态环境局已经开展废气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统筹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的市医疗保障局,成立后着力推动“病有所医”:全市24家医疗机构开通异地转诊跨省直接结算;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守好百姓“救命钱”。 重新组建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了原市场监管、质检的职责和发改、商务部门的部分职责,构建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改变了市场监管领域管理碎片化的现状。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通过政务服务网“人证合一”功能,只要系统里有的资料,无需重复提交,很多事项实现一张身份证办或是刷脸办。

为实现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各部门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绍兴机构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做到了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真正做到改在民生关键处,改到人民心坎上。”市委党校公共管理专家陈波认为,群众的“真情实感”,正是检验机构改革成败最关键的指标。

改革未有穷期,拼搏不能止步。接下来,我市机构改革工作将迎难而上,锐意前行,重点推进全面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作者:张科勇 徐晶锦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