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拿着自己的美术作品和支教老师合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昨天上午9点,诸暨市有着百余年历史的乡村小学——斯民小学音乐教室里,一阵阵悦耳的童声传出。这是一堂公益音乐课,给孩子们上课的是诸暨滴水公益未来班支教团的志愿者老师们。每周来这里给孩子们上一课,志愿者们已经坚持了4年。
除了上音乐课,志愿者们还教孩子们画画。出校门不远处的华国公别墅祠堂里,孩子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他们的老祖宗画像。“马上到清明节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就是祭祖,所以今天我们要先画一画祖先。老人的神态要在细节体现哦,衣服的领口你们可以发挥创造力设计。”志愿者陈静正在耐心指导孩子们。
大约半小时后,孩子们的画作陆续成型,笔下的祖宗像神态不一,有的和蔼可亲,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庄重严肃,领口的花纹有铜钱形状的,也有树枝形状的……看着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画作,陈静露出了笑容。
这样的课堂,是陈静4年来每周的“必修课”。陈静是诸暨市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也是诸暨滴水公益未来班的支教老师。
滴水公益未来班支教团与斯民小学结缘于4年前。2015年的一个周四,培训机构老师夏滨去斯民小学捐书,得知学校的一位老师既教语文,又教音乐和体育,原因是学校艺术类师资实在匮乏。所谓的音乐课,只是给孩子们用收音机放歌曲,让他们跟着唱。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夏滨与其他两位老师一起组成滴水公益未来班支教团,开始与斯民小学结对。他们开设了语言表演、美术、音乐三门课程,让孩子们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每人可以选其中两门课。
4年来,每周四他们都会来给孩子们上课,从未间断。夏滨表示,除了给孩子们传授艺术知识,支教团的老师还尽可能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比如让他们参加公益微电影首映式的朗诵、去诸暨电视台演出、在学校定期举办绘画作品展览等。“通过学习与展示,孩子们变得更自信更开朗了。”夏滨说。
对这些“编外”老师,孩子们已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陈静介绍,天气好的时候,孩子们每周四都会在校门口迎接他们,有的孩子会拿妈妈做的粽子、年糕等小礼物送给老师。如今,加入公益支教团的老师已经由当初的3人增加到8人。
斯民小学校长斯剑光说:“滴水公益支教团的到来,给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希望这样的公益活动能一直持续下去。”
作者:见习记者 吴可蒙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