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老城区的东西南北街

2019-03-18 09:50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与习惯用东南西北来称呼地名相仿,绍兴老城区也有东街、南街、西街、北街等地名。只不过,与北方严格意义上的“东西为街、南北为路”不同,绍兴的街巷名称稍显随意,还兼具一些自己的特点,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老绍兴”的记忆里。

东街最热闹

东街,西起解放路,东至五云门环城东路,因明清时期该处属于朝东坊,故取名为“东街”。当年的东街,呈一河一街格局。路的北侧为民居,路的南侧是河道,河道东与稽山河相连,西与府河相通。在中兴路尚未建成之时,东街的东双桥河沿不仅舟楫辐辏,水陆兼具,还是绍兴城区小划船、埠船和航船的主要集散码头。

东街

当年,东街集中了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卫生、通讯、交通等部门和机构。历史建筑有开元寺、基督教真神堂、长春观、新岳庙、五云寺、朱子祠。上世纪80年代,绍兴市邮政局、电信局、胜利剧院、小百花越剧团、妇幼保健院等相继落户,还有国营向阳饺子店等各类饮食服务商店,让东街一度成为一条仅次于解放路的繁华商业街。

南街最悠久

南街,即现在的延安路。西起与解放路交汇的舍子桥,东至环城东路。元代时绍兴城区设137坊,南街所处属于延安坊,至明朝万历年间,对其作出调整,因位于城区南端,故改名“南街”。新中国成立后,南街曾多次分段填河扩路,并改称为延安路。

南街是一条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老街,其南侧河道上的舍子桥、马坊桥、莲河桥、仰盆桥、覆盆桥、柳桥及天门桥等,不仅都源出有典,还流传着许多故事。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至绍,城内有一民妇携子抱侄弃家而逃,行至塔山脚下时筋疲力尽,眼见金兵就在身后,恐3人都将被抓住遇害,想起其叔临终托付,遂把亲生儿子舍弃在这座桥上,怀抱侄儿继续逃命。其义举感动金兵,最终3人都未丧命,此事传颂乡里,邑人便把这座桥称为“舍子桥”。仰盆桥和覆盆桥,则相传与汉代会稽太守朱买臣拒妻复婚的故事有关。

南街福康医院

当然,南街留下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还有许多,至今尚有4处旧物可让人重拾记忆:一是一棵树龄达1038年的大樟树,虽仅存半树,但仍枝繁叶茂,演绎成地名“大树下”。二是福康医院,绍兴第二医院前身。清光绪年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标高氏医院便是此处,当年所筑红砖西式小楼风采依旧。三是谢家台门,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宽五间,共四进,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四是路中段的柳桥下池塘,是明末学者王毓蓍殉节处,他因誓不降清而在此投河。

西街最文化

西街

西街,虽称西街,却不在城西,而是在城之东北隅,是书圣故里历史街区风貌保存较完整的一条东西向街。这里有着绍兴典型的老台门,白墙黑瓦的老房子,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子,周边有众多名胜古迹:蕺山、蕺山书院、戒珠寺、解元台门、刘宗周故居、蔡元培故居、题扇桥、躲婆弄、笔飞弄、笔架弄、探花台门、太平天国壁画等。说它是小桥流水、人文荟萃、满街书香、遍地皆古,确实一点也不为过。

北街最清幽

北街,其实真正的名称为“北后街”。旧时,绍兴府城以府河为界,分治山阴、会稽两县,在府河一侧为山阴县大街,即今解放路,绍兴人习惯叫“大街”;另一侧则是会稽县大街,绍兴人又按照南北方位分段,把越城区解放路秋瑾纪念广场北侧的一条小巷,称为“北后街”;越城区鲁迅故里西咸欢新村一条小巷,称为“南后街”。

北后街前身为会稽县大街

旧时,“一府两县”现象在国内同一城市较为罕见。绍兴文理学院潘承玉教授曾于1999年出版了一本《金瓶梅新证》的学术著作,详细论述了《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很可能是绍兴籍大才子徐渭(徐文长)的证据。文中他旁征博引,并详细查阅了明史资料,发现整个北方地区仅有顺天(北京)、西安两府;南方地区仅有应天(南京)、苏州、杭州、湖州与绍兴五府,存在“一府两县”现象,而两县呈东西向排列中间以河为界的,只有绍兴一府。

北后街上,最著名的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布业同仁集资建造的布业会馆,后园曾有觉民舞台和适庐茶室,今为绍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北后街与南后街,现在是绍兴老城区背街小巷中最清幽的小弄。

作者:顾鹏程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