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八红旗手,是我国在“三八”妇女节颁给优秀劳动妇女的荣誉称号。自1979年到2018年,绍兴共有84名女性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3月6日举行的绍兴市纪念“三八”妇女节109周年大会上,1979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项杏云、张定珍,以及1983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张红菊上台讲述了她们的“流金岁月”。会后,本报记者采访了她们。
1979年,绍兴地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张定珍(第二排右四)项杏云(第二排左四)(此图由受访者提供)
一九七九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理发师张定珍:
20多岁就已是
首屈一指的“大师傅”
记者 王敏霞
在许多绍兴人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的新新理发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绍兴城的时尚风向标,虽然老店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很多记忆依旧深埋在大家的脑海。新新理发店的几位优秀发型师成为时尚的缔造者,当年20多岁的张定珍就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大师傅”。
张定珍是1979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作为服务行业的先进女性代表,她说:“我其实就是普通的理发师,为大家创造美,让我很快乐。”
工作常常一干就10多个小时
“那时候,烫头发几乎成为时髦的象征,大家需要凭票才能做头发,几乎天天都忙到晚上10点多。”张定珍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社会上开始流行烫发,作为绍兴仅有的两家国营理发店之一,新新理发店的生意非常火爆。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去上班,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客人要排很长时间才能轮得上,尤其是逢年过节,有的顾客天不亮就来排队了。
张定珍出生于1954年,18岁参加工作,经历过动荡岁月的她对于此后安定的工作环境十分珍惜,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也从来不觉得累,反倒有点自得其乐。由于晚上回家太晚,黑漆漆的街道让她心生胆怯,她经常是在大家都下班后,住在店里将就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开门上班。
1976年,张定珍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7年公司要派年轻员工到杭州的知名理发店进行专业培训,张定珍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在杭州学习的半年时间里,张定珍与同事每天都是最早到店、最晚离店,“这半年的学习机会太难得,就想把师父的技术都学会了。”张定珍说,学习的那家店就在西湖边,可半年的时间里,她和同事一次都没有去逛过西湖,第一次去西湖还是在她去参加“全国三八红旗手”颁奖大会时。
不收那套房,我活得心安理得
培训结束回到绍兴后,张定珍带回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烫发理念,众多顾客都点名要她做头发。1979年,她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工作者”,同年被推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因成绩突出,单位分给她一套房子作为奖励,在别人艳羡的目光中,却让她觉得这份奖励就是一个烫手山芋。“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这房子我不能要,也不想要。”就这样,她把这套位于市中心的房子退了回去。
而现在,张定珍与丈夫住在越城区柔遁弄19号的一处公寓内,房子不足60平方米。她说:“那房子不拿,我活得心安理得。”
手上的剪刀一直没有停歇
后来,张定珍走上了公司领导层的岗位,但她手上的这把剪刀一直没有被遗忘,即使退休了,她还是用这把剪刀为社区里的困难居民服务。“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只会剪头发而已。”她笑着说,自己是社区志愿者。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傍晚,张定珍在逛永辉超市的时候捡到一只黑色皮包,皮包内有手机、各类证件、银行卡、超市储值卡、现金若干。由于张定珍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在超市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有等来失主。后来在女儿的帮助下,她总算和失主取得了联系,当面把包还给了对方,对方想用现金表示感谢,张定珍说:“我如果要这钱,就不会把包还给你了。”
拾金不昧的事情张定珍并不是第一次做,两年前,她帮社区整理一处空房的时候,清理出了一张内有5000元的活期存折和对应的一张身份证,她把这些都直接上交给了社区。
在张定珍的心中,始终有一杆做人的秤,她严守着自己的做人标准,不忘初心默默发挥着余热。
挡车工项杏云:
我特别珍惜
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记者 王敏霞
因为腰不好,项杏云每天下午都需要休息比较长的时间,这属于陈年老伤,用现在的专业术语表示就是指职业病。腰病也是岁月留给项杏云的深刻印记。谈及过往,这位76岁的老人言语中有着满足和安宁,对于如今生活的平顺,她很知足。
1979年,37岁的项杏云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她虽已经满头银发,但依旧终日带着笑容,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执着与知足常乐。她说:“其实我在工作上并不突出,当时大家都那么干。我刻苦是因为我珍惜那样的机会,不想让信任我的人失望!”
一边做针灸一边工作
26岁那年,已经在社区“待岗”了数年的项杏云因为平时的优异表现,积极参与社区劳动得到了社区干部的一致认可,在上报“支工”名单时,她拿到了这个宝贵的名额,“100多个年轻人,能进厂的就三四个人。”在项杏云的心目中,这是属于自己人生的转折点,工作机会的获得让她分外珍惜,更何况她进入的绍兴丝绸印花厂是当时绍兴响当当的国营企业,就连大学生也是挤破头想往这里钻。
进厂后,项杏云被分配到了印花车间,“那时候都是手工印花,架子是需要自己用手推的,我们一组几个人轮流在各个环节的流水线上操作,我的个子比较矮小,力气也不大,所以需要费的劲就更多。”回忆起当初在车间里的工作,项杏云十分感慨,她表示,其实大家都在勤劳干活,很多同事的腰病就是那时候患上的。为了不影响工作,项杏云在腰痛严重的时候,下班时间去做针灸,但由于平时依旧照常上班,因此这治病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导致她的腰伤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严重。
没有文化勤奋自学
项杏云在一线车间做了近10年的挡车工,凡事认真、执着,待人谦虚诚恳是她留给别人的最大印象。1977年,单位发生人事调动,项杏云进入了领导考察的视线中,她说:“领导对我很信任,可我自己不信任自己,我没有文化,只能做工人,行政工作无法胜任。”再三推却无果后,项杏云从一线岗位转到行政办公室,几年后又转到了劳资科,并在这个科室一直工作到退休。
项杏云仅有的文化功底就是参加过两年的夜校培训,认字、简单的数学运算都是在那两年学的。因此在进入行政岗位后,她迫切需要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为此,她不仅自己练习认字、写字,还学会了用算盘计算。她所在的单位从200多人的规模扩大到1100多人,项杏云也一直边学习,边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
记忆深处的两颗酥糖
1979年,项杏云作为绍兴优秀女性代表和其他几十位女性一起来到杭州西湖边一宾馆内接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颁奖。“白天开会,晚上就在房间里学习交流,虽然住在西湖边,可都不敢出去,也没有时间出去看一看,只是有一天拍合影的时候去逛了一下。”说起当年颁奖的场面,项杏云笑着说,多数人都是在杭州接受颁奖的,去北京参加全国授奖的只有一位代表,当她回来的时候,给我们每人带了两颗酥糖,那时候觉得特别兴奋。
回到绍兴后,项杏云就把这份荣誉放在了一边,依旧十分低调,她说:“我就是个非常普通的人,我始终很珍惜我这来之不易的工作。”
项杏云不止一遍跟记者强调:“当时大家都勤奋工作,并不是我特别突出,大家都一样优秀!”
一九八三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医生张红菊:
放下中高考的孩子
去援非
记者 严竹萍
上世纪80年代初,张红菊(左一)援非时和当地居民合影(资料照片)
“我五六岁时母亲因病去世,所以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张红菊说。这位绍兴市妇保院的退休医师、1983年的“全国三八红旗手”,今年已经83岁了。
83岁的张红菊依然精神矍铄,走在绍兴市妇保院内,很多年轻的同事向她问好。“我是看着他们成长的。”张红菊随身的小包里,带着一叠珍贵的老照片,那是1983年9月至1985年10月,作为支援非洲马里的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工作时拍下的照片。
83岁的张红菊一直珍藏着当年的照片。(严竹萍 摄)
当年抢救靠打铃
1961年,张红菊参加工作,在宁波地区卫生局。1965年,她调到绍兴第三医院,成了该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医院里医生少,我印象中那时候所有科室加起来只有10多个医生,工作非常忙。”张红菊回忆,那时候医务人员宿舍就在医院里,宿舍安装了抢救铃,有病人需要抢救,就有值班人员来打铃。作为抢救小组的一员,不论是在吃饭还是休息,只要听到楼下的抢救铃一响,赶紧放下手头的事情跑下楼去做急诊手术。
“两个孩子放学了,来医院看到熟人就问‘我妈妈刀什么时候开好’,如果得到的回复是还要很久,他们就自己在食堂打包好饭菜带回家吃,如果说快了,就等我下了手术台,一起去食堂吃。因没有时间做饭,我们都在食堂解决。”
当年的获奖证书
放下中高考的孩子去援非
1983年,张红菊成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先坐17个小时左右的飞机到达法国巴黎,再转机六七个小时到达马里的巴马科,目的地是锡加索地区医院。”锡加索地处马里南部,距马里首都巴马科380公里。“下了飞机后就坐汽车,从早上出发,一直到晚上才到。”张红菊说,一路过去看到的都是荒地,还有蛇、猴子等在路上出没。
非洲天气炎热,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传染病也很严重,而且当地医疗条件差,设备也很匮乏。这些都没有让张红菊有过迟疑。唯一放不下的是当时一个孩子面临高考,另一个孩子即将中考,但丈夫的一句话让她安心了,“你去吧,孩子我来管。”
到了锡加索后,医疗队发现,这里的医疗卫生状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书上提到的病,在那里都有,疟疾特别多。当地卫生设施匮乏,卫生意识也比较落后。”
张红菊与另一位妇产科医师方美珍一起,每天都非常忙,为当地居民做大量的妇产科手术,如宫外孕、难产、剖腹产等,挽救了很多产妇和新生婴儿的生命。“有时候一个晚上就要做5台手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支援马里的两年内,她俩成功进行了366例宫外孕导致的大出血急救手术,使这些病人转危为安。“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援非的医生,当地人都会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说‘你好’。”
也是在那一年,还在非洲马里锡加索从事医疗援助的张红菊,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奖品是一支圆珠笔
自认只是尽了做医生的本分
从马里回来后,张红菊又投入到绍兴市妇保院紧张的医务工作中,在多个科室都轮转过。“孩子们小的时候,几乎没有时间陪他们过周末,他们问什么时候能一起去逛街,我说等周末,可是有时候查房查好就没剩多少时间了,又或者突然有手术,孩子总说我说谎。”回忆往事,张红菊仍觉得亏欠自己的两个孩子。
2002年,退休后又返聘的张红菊正式退休了。回首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的经历,她说,自己只是力所能及地尽自己的力为病人服务,“作为医务人员都是一样的想法,抢救病人是第一重要的事。”(图片由绍兴市妇联提供)
当年的奖章
作者:陈文华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