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同事学习。3月5日,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纷纷捐款献爱心。
连续6年,一位“隐形好人”每年委托同事向绍兴市人民医院捐款2000元,以救助家境困难的心脏病患者……2月28日,本报“卫健好故事”栏目刊发的这则好故事引起人民网、浙江日报、今日头条等媒体关注。这一匿名行善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不少医务人员、市民纷纷“以小钱行大善”。
医院里每天有人来捐款
这几天,绍兴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医生冯卫中有点忙,因为每天都有人来找他捐款。
“晚报报道的第二天,我刚走出手术室,同事就告诉我,有个老太太等我很久了。”昨天,冯卫中告诉记者,“老太太70多岁,她说她不是来看病的,是来捐款的,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信封,里面装有1000元现金。”
老太太说,她从报道里看到,那位“隐形好人”每次捐款,都由冯医生去银行存入“天使之心”慈善基金账户,“你抽空也帮我存一下。”老太太说完转身就走,冯卫中追出去,“不管我怎么问,她就是不告诉我名字。”
3月1日,负责管理基金账户的冯卫中查了一下到款明细,发现多出了两笔汇款,“估计是好心人看到了晚报报道中配发的存款凭证图上的账号,悄悄把钱汇了进来。”他说。
冯卫中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2月28日的晚报,“好心人的报道,我们科室的同事都读了,你看,报纸都翻皱了。”冯卫中说,看了报道,心胸外科的同事也说要捐款,“3月1日捐款时,有位护士刚好休息,上班后马上也捐了200元。”他说。
让冯卫中没想到的是,医院其他科室的同事也被这位神秘的爱心人士感动,纷纷主动来捐款。
“无名”成了共同的名字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周女士(应采访对象要求,隐去全名)正在用手机接收微信红包。“这些红包都是同事们发来的,到时统一汇入慈善基金账户。”她边说边在本子上记录每个红包的金额,“一天就捐了1000多元,捐款还在继续。”她说,应同事们要求,捐款将以科室的名义存入慈善基金账户。
记者正在采访时,在医院护理部工作的王女士推门进来。“经同事们讨论,我们也要捐2000元,这笔钱从医院发的先进集体奖金中扣除。”她把一个装有善款的信封交给周女士,拜托她代为转存。她自己也捐了一笔钱,临走时,她还特别嘱托记者,报道中不要出现她的名字。
该医院一位医生捐出500元善款后表示,身边的神秘同事捐了6年都不肯透露姓名,那他也不想透露名字。“个人名字就不要说了,就以集体名义捐吧。”一名医护人员捐了200元现金,被询问个人信息时,她笑说:“我也叫‘无名’,哈哈。”
“看了报道后,好多同事提议,在‘学雷锋日’由(医院)团委发出‘向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同事学习’倡议,各青年文明号纷纷响应捐款。”市人民医院相关人士说,这样的行善风格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效仿。有不少爱心员工以“无名”的名义发微信红包捐款,“无名”成了所有爱心人士的代名词。
发生在医院的凡人善举也引起了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关注,3月5日,其官微推送了这一消息。据统计,截至昨天下午5点,捐款总额已达1.7万元,这些善款将用于救助家境困难的心脏病患者。
“我把同事们献爱心的情况,跟那位持续6年低调捐款的好同事讲了,对方听了很开心。”唯一知道“隐形”捐款人信息的周女士告诉记者。
作者:记者 陈乙炳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