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环境人,都有一个想法,就是能够用一些技术或方法来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无论是狭义的环境抑或是广义上的环境。”日前,在清华大学2018年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辨时,来自环境学院的绍兴学生吕一铮用中、英、德、日、韩、越南语6种不同的语言述说了自己的梦想,赢得满堂喝彩。
吕一铮原本就读于化工学院,但因为参与了家乡的一个项目,在大二的后半学期,从化工学院转入了环境学院。“那是一个针对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污水处理优化项目。”吕一铮说,当时是由环境学院的一位老师带队,吕一铮是小组成员。
对于自己的这一选择,现在正读大三的吕一铮从未后悔。他坦言,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环境学院的课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符合他的性格特质。在环境学院里,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他:“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在吕一铮看来,当前大众的环保意识虽有所加强,但认识仍有待提高。“很多人觉得环保的概念太大了而无从下手,其实从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入手,就是最好的环保。”吕一铮说,“一些原本不是环境污染的现象,又常常刺激到大众敏感的神经。比如现实中工厂的大烟囱总会被群众抱怨,认为大气污染和雾霾都是这些烟囱排放的白烟造成的。但事实上,烟囱冒出的不是‘烟’,因为其主要是水蒸气凝结而成,所以应该称其为白雾,它对人的身体和大气环境几乎不造成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过去陈旧的环保措施也在发生着变化。诸如大众所熟知的,废旧电池需要进行专门处理,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但事实是,自2006年起,5号和7号电池已经可以随生活垃圾一同丢弃,需要特别注意分类回收的电池仅包括镍镉电池、铅蓄电池和纽扣电池等类型。”吕一铮说,“之所以举这些例子,就是想告诉更多的人,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不仅仅要从生活的日常小事入手,也可以多读一些环保方面的科普知识,为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吕一铮却并不是一个“书呆子”,大学期间,他一共参加过12次社会实践,去过7个省级行政区,校级实践的金银铜奖拿了个遍,甚至暑期还到美国耶鲁大学与专家共同探讨一些环保方面的实用性项目。“每一次不同的行走,真的让我感觉到960万平方公里上每一寸土地的不一样,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让我们这个国家的发展更加绿色,更加均衡,更有持续性。”
作者:见习记者 於泽锋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