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马克思故乡遇见“鲁迅”

2018-09-04 09:54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马克思的故乡,古老而美丽的特里尔市,许多德国人高兴地“遇见”了中国文豪绍兴人“鲁迅”。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总局和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遇见中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系列文化展”,自9月1日起在德国特里尔市拉开帷幕。活动期间,“在马克思故乡遇见鲁迅”读书交流等活动,让许多德国人为“遇见中国”而感到高兴、遇见绍兴人“鲁迅”而感到惊喜。

德中友好协会主席卡斯特说,这次读书报告会让当地人很形象直观地了解了鲁迅的故乡绍兴,以及鲁迅与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加深了特里尔民众对鲁迅的认识和兴趣、对绍兴的了解愿望和对中国的友好情感。

鲁迅究竟与马克思有着怎样的缘分?为什么在马克思故乡人们会很高兴遇见“鲁迅”?本报记者与这次读书报告会主讲者绍兴鲁迅文化专家卓光平博士进行了国际连线采访。

鲁迅三次学习德语 吸收德国文化的丰富营养

鲁迅虽然一辈子没去过德国,却与德国有着不解之缘。

鲁迅一生有三次专门学习德语。第一次学习德语是17岁,那是他离开故乡绍兴到南京江南矿路学堂学习时。第二次学习德语,是1904年9月他到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时。这一次他学习了近两年德语。鲁迅还于1906年进入日本东京德语专修学校专门学习德语,这是他第三次学习德语。鲁迅这次学习德语的目的,是与同乡好友许寿裳计划到德国留学。这个留德计划后来流产了。不过,鲁迅并未停止学习德语,相反,他一直攻读德语。他还一边学,一边翻译。

鲁迅留日时还将学籍放在德语学校,德语学习一直坚持到1909年回国。鲁迅正是通过德语去阅读捷克、塞尔维亚、希腊、匈牙利、芬兰、波兰、保加利亚以及俄国的文学。他十分关注德国的经典作家、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黑格尔、康德等人的作品,并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鲁迅翻译的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作品与德文原本对校,发现译文“字字忠实,丝毫不苟,无任意增删之弊,实为译界开辟一个新时代的纪念碑”。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卓光平博士说,正因为鲁迅有着深厚的德语功底,鲁迅一生都不时在翻译、传播德国文化,并从德国文学中“拿来”、吸收了丰富有益的营养。也许,正因如此,鲁迅与马克思有着机缘巧合,鲁迅精神与马克思精神能够相遇,并散发出耀眼的火花。

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赠鲁迅 鲁迅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

鲁迅一生未见过马克思。在他两岁时,马克思就已逝世。而在《鲁迅全集》中,鲁迅59次提到过马克思的名字。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触到介绍马克思的有关书籍。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8年起,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主义者开始在《新青年》发表了许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让鲁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有了更多了解。

1920年6月22日,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将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赠给鲁迅。这使鲁迅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的主张。

“马克思在儿女的啼哭声中还会做《资本论》,所以他是伟人……”1925年,鲁迅在短篇小说《幸福的家庭》中首次提到马克思。1926年,鲁迅提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立为伟大的著作。

当时,中国一些文人对马克思进行攻击,鲁迅明显持反对态度,他说:“我希望有更了解马克思学说的人来为唯物史观打一打仗。”鲁迅在《拟预言》一文中,针对国民党政客吴稚晖诋毁马克思的行为进行过讽刺。

鲁迅曾选用日文版《马克思读本》作为教材,来教其妻子许广平学习日文。这充分说明,鲁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认同和关注的深度。

1928年-1929年,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开展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鲁迅从此开始,由过去的进化论史观转向唯物主义史观。鲁迅对于提倡革命文学、确立无产阶级文学的地位,持完全肯定态度。在这场大论争中,鲁迅自觉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在《<艺术论>译本序》中介绍马克思《资本论》在俄国早期传播的情况。

卓光平博士告诉记者,鲁迅生长于绍兴,他所受越地“剑文化”和“书文化”的影响不仅铸就了他内“剑”外“书”的精神结构,而且还形成了他文学创作既冷峻、精密、尖刻,又温情、舒展、醇厚这样一种刚柔相济、亦“剑”亦“书”的创作风格;亦“剑”亦“书”的创作风格正是鲁迅文学所特有的艺术张力。也正因为这样,鲁迅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他人论战的文章,散发着独特的剑气和书韵。

鲁迅翻译传播德国文化 一生关注马克思好友海涅诗歌

鲁迅有着一支电雷之笔。“魏晋文章,托尼思想”,鲁迅好友刘半农曾送给鲁迅一句对联。确实,鲁迅受到中国魏晋时期名士的影响较大,国外的尼采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对鲁迅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德国特里尔大学刘慧儒教授指出,鲁没能到德国留学,却掌握了德语。除了俄罗斯文学和日本文学以外,对鲁迅最重要的外国文学就是德国文学。鲁迅所收藏的外文藏书中,除日文书以外,德文书的数量占第二位。在鲁迅所翻译的外国著作和文章的源文本中,德文也占第二位。鲁迅年轻时便开始翻译传播德国文化。鲁迅从事德语翻译始于日本留学时期,鲁迅翻译介绍过大量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文化、艺术界人士的作品,尼采、黑格尔、叔本华、席勒、歌德、康德、马丁·路德、贝多芬等。鲁迅的作品、日记和书信里,提到的德国作家更多。鲁迅谈论得最多的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他至少在20多篇文章中谈到尼采或者引用尼采的言论,并深受尼采的一些哲学思想的影响。

海涅与马克思过从甚密,是马克思最喜欢的德国诗人。鲁迅是中国最早介绍和翻译德国诗人海涅诗歌的人,他留学日本时就曾用骚体韵文翻译了两首海涅的恋诗《余泪任澜兮繁花》和《眸子青地丁》,并于1906年翻译了海涅的爱情短诗。1925年,鲁迅曾购买了德文版《海涅十三卷集》四册,不仅收有海涅的爱情诗,还包括诗人在结识马克思后创作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政治诗篇。《海涅最著名的爱诗》成为鲁迅藏书中的珍本。

1930年,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中,以海涅为例,希望青年作家们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消除“文学至上”的思想。鲁迅在《海涅与革命》中说,海涅“一向被我们看作恋爱诗人,但也有革命的另一面。他将永远存在,而且更加灿烂。而那时官准的一群‘作者’却连姓名也在没有记起之前,就已忘却了”。

鲁迅始终关注着诗人海涅,直到晚年。

鲁迅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深受德国版画的影响。《德国作家版画展延期举行真像》《<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凯绥·坷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说明》等,都是他介绍德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文章。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说,“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刘慧儒教授说,鲁迅热爱德国文化,能够熟练运用德语进行阅读和翻译,他还因此广泛关注世界文化思潮。鲁迅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关注是贯穿其一生的,而他与马克思的精神相遇,无疑也可以视为鲁迅热爱和关注德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首席记者 周能兵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