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砥柱铭卷》曾在绍兴收藏240多年

2018-06-17 10:11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大家都知道,2010年黄庭坚的《砥柱铭卷》以总价4.368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成交新纪录。但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黄庭坚的《砥柱铭卷》与绍兴还有一些渊源。

绍兴诸暨古称暨阳,暨阳孝义黄氏与黄庭坚同为金华黄氏,共为黄氏江南五大族。

黄氏江南五大族始自金华浦阳,住在浦阳的江夏黄香第25世孙黄萦生二子:黄洪、黄浩。洪生三子:珌、瑕、琰;浩生五子:琛、玘、璞、琬、珍。因遭五代兵乱,他们迁居各地。瑕迁江西丰城;珌与玘一同到了玘的儿子赡做官的分宁(今修水)双井,并在那里安家;琛居分宁;璞中进士,与琰迁到江西弋阳;琬迁到福建浦城;珍居湖广之监利(一说居金华浦阳旧院)。黄珌后来又从分宁双井来到剡县(今嵊州)双井,八孙分居各地,均成一地望族,后称黄氏江南五大族。

分宁(今修水)双井黄玘后裔到北宋时出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黄氏群英,而到剡县双井的黄珌到其子黄惠时又迁到了暨阳孝义(原址在今诸暨陈蔡水库)。据五桂堂《会稽黄氏宗谱》记载,暨阳孝义黄氏在北宋有个叫黄振的,轻财好施,为了救贫济困,特建了一座高楼,“日登以眺,村落不举炊者遗之粮,寒无衣者遗之衣”。乡人遂称此楼为“望烟楼”。其夫人刘氏“以奁资置义田,赈其乡之贫乏者”,后被朝庭封为“仁寿县君”。此后黄振三子十孙步入仕途。黄振之孙广西提刑黄渥与黄庭坚是同科进士,两人合谱,知是同为黄氏江南五大族后裔,互以兄弟相称,黄庭坚还帮黄渥改名为黄育,后留下了《黄育字说》。两人之间诗词唱和,甚是投机,今存世的尚有《汴岸置酒赠家十七》等。在两宋间,黄氏江南五大族曾多次合谱,所以至今在孝义黄氏众多支派的家谱中都能看到黄庭坚的传记、事略、文章和诗词,并称之为族祖。

到了南宋时,黄振的曾孙黄汝辑五子登科,八子为官,九人同朝,后裔把祠堂称为“五桂堂”。现在有人在研究《砥柱铭卷》时称横山五桂堂黄氏是黄庭坚的后裔,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这是错误的,应该说是族裔。这在《砥柱铭卷》俞僴写的第7跋中也说得非常清楚:“……而其十一世族孙璂今始得之,是非珠之还而何!”

从黄璂始得之的1328年(元天顺元年)开始,至1570年(明隆庆庚午年),中间共240多年,《砥柱铭卷》一直由诸暨五桂堂黄氏保存着,《砥柱铭卷》第7跋到第15跋就是这期间写就的。

黄璂,字公直,好古博雅,以重金购得《砥柱铭卷》后视如拱璧,此后作为传家之宝,世代相传。在五桂堂黄氏收藏期间,该墨宝先后被多次题跋,其中有黄氏族人,有黄氏族亲,也有黄氏的朋友,陈洙跋在天顺改元(1457年)五月,自署“眷生”,似为黄璂之姻亲。但此跋“黄君公直,视山谷则八世族祖”与俞僴跋中的“十一世”相差三代,经考查《横山黄氏宗谱》,黄璂是黄渥的第十一世孙,黄渥与黄庭坚兄弟相称,那么黄璂就是黄庭坚的第十一世族孙了,可见陈洙跋的说法是错的。

第12跋是浦阳郑义门郑熜所题,说明同为救贫济困的孝义五桂堂其时与浦阳郑义门也有往来。第13跋是申屠环所题,其中开首两句就把双井、五桂堂及黄庭坚连在了一起:“双井传家五桂堂,祖尊文节有辉光”。诸暨申屠家族也一度辉煌,曾与孝义黄家多次结为姻亲,也曾为孝义黄氏族人写过墓志铭,至今孝义黄氏中还有关于屠天官的传说。

能给我们重要信息的是第14跋,此跋为黄璂的曾孙黄应宸所题,跋中所记告诉了我们《砥柱铭卷》的磨难。几度战乱,几经兵火,传了几代人后,到了嘉靖辛亥(1551年),黄家家中失火,室宇、钱物、家畜被焚烧一空,族人拼命抢救的不是其他财物,而正是此卷。黄应宸的伯父黄棣不顾生命危险,从熊熊大火中抢出了《砥柱铭卷》。黄应宸二十年后想起此事,仍感慨不已:“为子若孙者,沐先人之手泽,觌名贤之遗墨,其为珍重,当不啻曲阜之履,乌号之弓也。”

1570年后,不知何故《砥柱铭卷》离孝义五桂堂黄家而去,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所得。项氏得此卷后,欣喜若狂,卷前卷后及骑缝处钤印六十余方。但时日不长,项元汴后人把此卷转让了出去,辗转多地,流出海外。而孝义黄氏后来开枝散叶,在遍布绍兴各地外,还迁徙到了周边各省,人口众多,成为江南黄氏五大族的重要分支。

《砥柱铭卷》是黄庭坚晚年书风成熟时期重要的一件代表作,如果不是诸暨孝义五桂堂黄氏的妥善保护,数百年传承,可能我们早已看不到此真迹了。

作者:通讯员 黄汉良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