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江南豪门大宅——千柱屋

2018-04-29 08:41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气派的座楼 (钟宏娇 摄)

远望千柱屋,我不禁想起了福建土楼,它们同样气势恢宏,外筑高墙,内置房间数不胜数,可以说同为聚族而居的建筑典范。然而,走进千柱屋,你又分明感受到两者巨大的不同,福建土楼更多的是一种乡野的质朴,而千柱屋,却是江南豪门的精致,那充满文化意蕴的书画,那精雕细琢的砖雕木刻,处处透露出“耕读传家”的书香气韵。

我更愿意想象,千柱屋,一位隐居苍茫山野间的“豪门高士”,虽偏,不足以掩其芳华,虽久,却愈显卓尔不凡。

千柱屋名片

千柱屋,位于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的住宅。千柱屋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850平方米,有屋118间,弄32条。因屋柱盈千,故名千柱屋。

2001年,以千柱屋为核心的斯宅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斯姓“大宅门”

千柱屋,当地居民又叫新屋。因千柱屋斜对面有一座上新屋,构造与千柱屋相同,不过面积只有千柱屋的一半,建造年代略早于千柱屋,也是斯元儒所建。为示区别,当地人把千柱屋称为新屋。

千柱屋还有一名“斯盛居”,因其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有“于斯为盛”四个篆体大字,取自孔子的《论语》,意为由此而兴盛。斯元儒引经据典,并巧妙地将“斯”这一姓氏融合进去,寓意深远。

千柱屋坐南朝北,东西面宽108.56米,南北纵深63.10米。整座巨宅建有门楼五座。居中为正门,高3.35米,宽3.20米。东西两侧各设边门两座,高2.78米,宽1.36米,比正门略小。

之所以是单数5座门楼,据称,一因单数是诸暨农村建房的特色,往往中间设公堂一间,兄弟分家,大的在左首,小的在右首,中间一间为公用。二因斯元儒有4个儿子,刚好每个儿子分居一个边门。

走进千柱屋,只觉数不清的廊柱和天井,犹如进入迷宫。千柱屋的居民告诉记者,千柱屋有8个四合院,里面有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121间房间,千余根柱子。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各房屋之间彼此贯通,却又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主人为大家族和睦相处而刻意营造的氛围。

驻足细看时,精美的砖雕、木雕随处可见,却又各不相同,让人有如进大观园之感。其中以雕于正厅照壁上的《百马图》最为瑰丽。“百马”实为53匹,这些马或卧或奔,或安闲自得,或引颈长嘶,或翻滚嬉戏,姿态各异,神形逼真,无一雷同。

砖雕两边还留有数块空白的青砖,据说是主人特意留给后人“续雕”的,但200多年过去了,“留白”仍在,无人续雕。这蹊跷的“留白”也引发了后世人们的许多遐想。

精致的木雕

“神奇”千柱屋

据称天柱屋造了整整17年。从1798年开建至今,已经200多年过去了,然这处砖木结构的巨宅仍完好无损,其精美绝伦放在今天仍无可匹敌。它的建筑有何神奇之处?

千柱屋整座巨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廊檐环绕,玲珑剔透,浑然一体。其强烈的建筑美感引起了现代人研究的兴趣。1999年宁波考古队对千柱屋测绘,结果惊奇地发现房子的宽度与进深之比刚好构成“黄金分割率”,而且理论数据与实际丈量的尺寸仅有3厘米误差。

更令人称道的还有整幢建筑内看不见的“机关”,其防火、防盗、通风采光、排水系统都设计得极为合理。

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全用鹅卵石铺筑。天井四周都设有下水道,因此,不管下多大的雨,下多长时间的雨,每个天井里都没有积水,且雨止即干。天井铺筑的鹅卵石还兼具审美效果,图案有太极形、正方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

跨出天井,会看到一条长长的弄,东西贯通,宽2.50米,全用鹅卵石铺筑,名曰“防火弄”,又称“隔火道”。它把“斯盛居”一分为二。“隔火道”两面各建防火墙,一旦火灾发生时,可以有效隔离,避免火势蔓延。

在每个四合院的天井中,均放置大水缸一只,以备灭火之用。

通风方面,有五纵五横十条通道,通往宅外的大门也有12扇,真可谓四通八达。值得庆幸的是,200多年来,这里从未发生过火灾,即使有几次小火,也都及时发现而被扑灭。

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以及数不胜数的门窗,使得各房屋的采光也极好。

在“文革”中,斯姓族人偷偷把所有雕刻都用石灰或泥土封盖起来,上写标语口号,使得这些文物得以基本保存完好。

一个江南士绅的“荫庇子孙”梦

千柱屋建造于1798年。在那样一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年代,是如何在穷乡僻壤建下这处巨宅?要知道,100多年后的民国,才女张爱玲来斯宅寻找胡兰成,进山的路还是水路。

斯元儒(1753.10-1832.1),字翼圣。清嘉庆年间,这位农家子弟,循家门口的上林溪而下,走出深山,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据称,他发家致富的经过并不神秘,先是将山里的茶叶、桐油、杉木贩运到无锡太湖一带,有了积累再涉足其他行业,一步步将生意做大。

不过,由于他出手手笔之大,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所以人们都不愿相信他致富的过程如此平凡,至今斯宅一带还流传着他无意间为一个强盗头子付了饭钱,而得到丰厚回报的传奇故事。

作为一名地道的中国乡绅,荣归故里的斯元儒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盖屋,既彰显斯家的富贵气象,也以一大幢坚固精美的老屋传之后世,荫庇子孙。在大厅正中上方有“五世同堂”匾额一方,足见斯元儒的心迹。

作为一名有眼光、有胸怀的乡绅,斯元儒也是乐于参与公共事务的。诸暨要修建举人赶考的考试棚,他率先捐了两千两银子,于是道光皇帝下旨准他建“乐善好施坊”。

除了为子孙留下房屋、声名,斯元儒留给子孙最大的财富还是“耕读传家”的传统。出千柱屋,屋后就是笔架山,沿鹅卵石铺就的石阶蜿蜒而上,就到了山腰上的笔峰书院。笔峰书院其实就是斯家的私塾,斯元儒在建千柱屋的同时建造了它。斯元儒的后代都是在这儿接受文化教育,许多人由此走出深山。山上古树林立,大多虬枝盘缠,据称都在二百岁以上,其中一棵古玉兰,开花时总能吸引全国摄友前来“采风”。

守护老宅已7代的斯氏子孙

斯元儒期待的“五世同堂”梦没有落空。220年来,他的后世子孙们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记者在千柱屋这个巨大的迷宫里胡乱地逛着,突然,门廊里,一对老夫妻的日常生活场景映入我的眼帘,老者捧着一本书正读得入神,旁边的老太从容地理着马兰头,安静闲适的气息扑面而来。

笑问老者年龄,答曰八十有一,“旁边是我的爱人。”老人耳聪目明,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用词讲究,不禁让我吃了一惊。旁边的老伴76岁了,虽满头白发,但皮肤光洁,聊天时常吃吃地笑个不停,颇有少女态。

我真是问对了人。老者名叫斯均儿,是斯元儒小儿子的第6代后人,现在居住的就是斯元儒小儿子留下来的祖屋。

斯均儿的爷爷有四兄弟,分家时,每个爷爷分到3间房,斯均儿的爷爷分到共127平方米的房屋,后来,这些房子就传到了斯均儿手里。堂兄弟们世代比邻而居,共享一方天井。天井旁边有大厅, 整个大厅宽敞明亮,可摆30多桌酒席,是千柱屋内的住户婚丧嫁娶、会亲宴客的场所。至今住户们办红白喜事仍在大厅里。斯均儿的老伴笑嘻嘻地回忆,1961年,她就是坐着轿子进了千柱屋,而客人们在大厅里迎接了她这位新娘子。

斯均儿育有一子4女,尽管生活清贫,夫妻俩还是让5个孩子都念完了初中,其中有个女儿还是高中毕业。儿女成人后,相继离开了老屋,住进了城里。儿子常接老两口进城玩,但斯均儿骄傲地说,还是老房子好,虽说湿气重一点,但老房子冬暖夏凉,住着很舒服,城里房子装修再好也比不上。

我朝房间里看了看,还是当年的门窗、廊柱的水泥地面,甚至连土灶烧柴火的传统都在,仿佛200多年未曾变过。

“百年”之后,老屋传给谁?斯均儿答不上来。他只是告诉我,千柱屋里目前仍住着70多户人家,其中一半的房屋卖给外姓或出租了。

(本文采写时参考了周迪清所著《江南巨宅千柱屋》,特此感谢。)

(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首席记者 钟宏娇 编辑:季建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