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平凡无华显本色——记绍兴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范小仙(下)

2018-02-03 08:04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88岁高龄的范小仙仍坚持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相互推诿了七八次后,88岁的范小仙再次将暖乎乎的热水袋塞在记者手里。“你刚进门,焐焐手,我可以把手藏口袋里。”这样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印证了范老小儿子金辉所言:父亲考虑问题很细致,总是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这些年,他每年自掏腰包给食堂阿姨、门卫发红包,鼓励他们好好工作;他十年如一日,将住在医院里的植物人妻子照顾得妥妥帖帖;他明明可以享受单位的待遇,却因为怕麻烦别人而从未开口……

隐于平凡,无华亦显本色,这样的崇高,是经历过磨难的人,对人生的豁达,是坚定信仰的人,对理想的忠诚。

好家风,是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子女眼中,范老算不上是慈父。甚至子女们也到了将退休的年龄,父亲当年的“凶”和“倔”,依然印在他们脑海中。

“12岁时,父亲就让我自己洗衣服、洗被子,帮忙干各种家务,他说自己的事情必须自己干。”在金辉的回忆中,范老的严父形象跃然眼前。“有一次,我去外面玩,答应晚上九点前回家,结果迟回了两分钟。刚到家门口,就看到父亲阴着脸等在那里……”

“说到就要做到,这是做人的原则。”这两分钟,换来的是父亲一顿严厉的批评。而在范家,像这样的规矩有很多。

大儿子范奕华,年轻时是一名优秀的军人,曾在新昌县人武部担任部长。很多人都说,范老戎马一生,多次立功受奖,给孩子安排好一点的岗位并不为过,但范小仙却主动“撇清”关系,并叮嘱儿子:“做人要脚踏实地,不能搞旁门左道。”

手不要贪,嘴不要馋,要学会知足。范老如此教育儿孙,也如此告诉自己。作为12岁就参加革命的“红小鬼”,他最后离休时只是某师后勤部副政委。很多人替他惋惜,但他对此却看得很淡,“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应该知足,何必老想着争这争那。”

对名利淡然,对感情却非常执着。范小仙的爱人金秀卿曾是绍兴一中教师,2003年,金阿姨因病成了植物人。范老想了很多办法为她治疗,最后实在没办法,才让她住到医院。尽管金阿姨对外界一无所知,但不管刮风下雨,范老每天都会去看她,陪她说说话,帮她擦身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如今,范老年纪大了,金阿姨的医院也搬到了城南,尽管路远了很多,但他依然经常去看她。范老还经常到花店买些花草,把病房装扮得生机勃勃。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金阿姨至今没长过褥疮。

良好的家风,潜移默化融进了儿女们的血液里。在父亲的熏陶下,范家三兄妹不仅团结,而且个个家庭和睦,事业也发展得不错。金辉说,父亲的教导,早已不知不觉间渗透到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让他们养成勤奋、上进、向善的好品质。

自己能做,就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一只菜是肉丝打蛋,一只菜是炒南瓜,自己烧的菜,不好吃也可以原谅。”临近中午11点,范老乐呵呵地开始准备午饭。

吃前烧饭菜,吃好洗碗筷,范老这顿饭,做饭的时间比吃的时间更长。事实上,他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只要一个电话,干休所食堂可以派人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他家里,但他觉得,这太麻烦别人。

范老的词典里,没有“麻烦别人”这个词。干休所文职护士金凌说,去医院看金阿姨,只要范老开口,所里可以为他派车,但他宁可坐公交车,从不跟所里提要求。金凌每天都要给范老打电话问候,范老从来没有对她诉过一句苦,说过一句难,永远都是那么开朗、乐观。

“对自己很随便,对别人却很尊重。”绍兴军分区干休所食堂工作人员陈芬英深有体会。

2014年元旦,早饭过后,陈芬英像平常一样正在搞卫生。“小陈,新年快乐啊!”她抬头一看,是所里的离休干部范小仙。

“范老,您吃饭了吗?要不我给您做点。”她以为,老人家这时候过来,有可能是来吃饭的。

“我吃过了。今天是元旦,我过来给你拜个年,发个红包。”范小仙乐呵呵地说,并向她递过来一个红包。“这几年你很辛苦,做了不少工作,把我们这些老干部照顾得很好,这也是为党奉献,给你发个红包表示谢意。”

陈芬英开始有点不好意思,但范小仙告诉她,不止给她发了,所里的门卫、水电工、木工等师傅们每人也都发了红包。

从那以后,每年元旦,范小仙都会给大家发200元的红包。54岁的水电工蒋平华说,这不仅是一个红包,而且是一份尊重、一份感情、一份温暖。

除了发红包,大热天他还给官兵买西瓜,春节时给战士们送袜子。有的战士复员退伍离队,他会过去送行,并送他们小礼物。过年时,他还挨个到独自生活的老干部和遗属家里走走,给他们拜年。

如红烛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

没有激动人心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范小仙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平凡善良的行动,化为一盏正气之灯,照亮年轻一代从容前行。

2011年9月,范老曾给绍兴文理学院15名贫困学生捐献1.2万元。当时,学院准备搞一个捐助仪式,邀范老当面给学生发放爱心款,遭到范老拒绝。原因是他不想让受捐学生站在台上拍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范老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那15个孩子。其中一名受资助学生张海金说:“范爷爷不仅在物质上捐助给我们800元钱,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为我们播下了一颗向上、向善的种子。”当年接受范小仙捐助后,他和14名同学经过商量,很快成立了“范小仙爱心服务队”,想利用节假日到他家打扫卫生,回报他的恩情。但范老婉言谢绝。

于是,“范小仙爱心服务队”决定把范老的精神传承下去,此后,他们不仅在学习上积极进取,还经常去社区和福利院、孤儿院做公益。

如今,张海金已是某知名培训学校的地区校长。前不久,在听说范老交“特殊党费”的事后,他当即给“范小仙爱心服务队”的其他同学打电话,分享范老的喜悦。他们相约,“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15个人都要成为火种,将范小仙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

柯桥区漓渚镇大步村的陈泽浩受范老影响较大。他曾是绍兴小百花实验曲艺团的一名青年演员,在当地曲艺界小有名气。然而,他从小有个报效祖国的军营梦。是继续留在舞台上?还是勇敢去实现人生梦想?陈泽浩面临两难选择。

犹豫不决之时,他来到绍兴军分区,听说了范老的事迹,深受感动。他慕名来到了范老家。“年轻人,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范老说的每一个字,都敲击着他的内心。此后,陈泽浩不再有丝毫犹豫。去年9月,他从绍兴北站出发,正式开始了属于他的军旅新征程。

陈荣祥是一名退伍老兵,回乡后,曾经创过业,做过保安、当过医药代表,找不到方向的他,一度变得十分迷茫。在了解范老的事迹后,他重新调整心态,开始创业。如今,陈荣祥办起了一家纺织企业,经营慢慢步入正轨。接下来,他计划加入志愿者队伍,像范老一样扶贫帮困,用自己的行动来回馈社会。

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本网评论员

昨天和今天,本报分上下两篇报道了绍兴军分区干休所离休干部范小仙不忘初心、始终践行合格党员标准,处处为他人着想、为党的利益着想的感人事迹。范小仙是一位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他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范小仙是心底无私的,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前面。他对自己很“抠”,对别人却很慷慨;对自己很随便,对别人却很尊重;自己能动手做的,就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珍惜荣誉,但从不居功自傲;他办了捐眼角膜手续,还要将遗体捐献给医学做研究,“干干净净来,干干净净走”。他说,“作为党员,要为党的利益,为人民利益,为大多数人来考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范小仙是乐于奉献的,对党和人民始终怀有感恩之心。从入党宣誓那天起,他就矢志不渝“为人民服务”。他说,“没有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其花时间和金钱去享受,还不如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我自己并不需要太多钱,多余的钱就捐献给需要的人”。他连洗过衣服的水都要回收再用,却坚持27年捐款捐物达25万元。

范小仙的精神品质,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着光辉。他树立良好家风,严格要求子女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学会知足,以身作则,十年如一日把成植物人的妻子照顾得妥妥帖帖。对单位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尽量不去麻烦他们,88岁高龄还坚持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每年自掏腰包给食堂阿姨、门卫发红包,鼓励他们好好工作;受他的感染,“范小仙爱心服务队”的成员们如一粒粒散开的火种,开始传播为民服务、向上向善的力量……

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已经在范小仙身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如一,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力量。学习范小仙,就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范小仙,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

作者:记者 许程丽 编辑:季建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