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金纸制作技艺传承人朱信灿老人。
方方正正的黑纸,一包2400张,每一张都光滑油亮,薄如蝉翼,却能经受几万次的捶打,依然毫无破损,这就是乌金纸。
在金箔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三分手艺,七分工具。这工具主要指的就是乌金纸,只有用这种“砸不烂”的纸做保护层,一张张金片才能变成0.1微米厚甚至更薄的金箔。甚至可以说,在金箔锻制技艺中,乌金纸是生产金箔的关键工具。在上虞市崧厦镇蔡林村,就传承着这门曾名满天下的“独门技艺”——乌金纸制作技艺。
乌金纸制作技艺展示馆内景。
村里有个乌金纸制作技艺展示馆
“首先要去奉化、富阳等地采购黄纸,必须是当地山农在谷雨前三天砍伐的嫩竹腐烂后制成的手工土纸才行。”作为乌金纸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上虞市崧厦镇蔡林村村民朱信灿有空的时候,就会去村里的乌金纸制作技艺展示馆为大家讲解乌金纸的制作过程。
村里的乌金纸制作技艺展示馆,就建在蔡林村文化礼堂的二楼。右边是村史馆,左边就是展示馆。这是上虞区首个村级非遗展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建了已经有两年多了,这里面展示的一些乌金纸,是我在20年前做的,那些制作乌金纸的老工具,也都是我提供的。” 朱信灿告诉记者,他从18岁当学徒开始,半辈子都与乌金纸为伍。
“别小看这些纸,它们的用处大着哩。”朱信灿一边带记者参观,一边介绍。他告诉记者,这乌金纸最大的特点是砸不烂,只有用这样坚韧、不变形的乌金纸做金片的衬纸,也就是保护层,才能打出金箔。“用乌金纸打出的金箔非常薄,需用鹅毛刷下来,人的手指都碰不得。”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生产金箔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纸没有被发明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使用金箔了,只不过那时的金箔比较厚。一直到400多年前,明末清初一个叫魏良再的人发明了乌金纸。有研究者认为,这一发明,改变了金箔生产工艺,提高了黄金的利用率,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金箔。
“我们制作的乌金纸,按每一张金箔的标准规格(93.3mm×93.3mm),一克黄金一般可以做46张金箔。”朱信灿告诉记者,上等品质的乌金纸,可以大幅度降低金箔制造中黄金的用量。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乌金纸生产一度供不应求,国内绝大多数金箔厂都用上虞的乌金纸。
明末清初的时候,上虞蔡林村有个叫赵授之的人在杭州开了一家名叫“赵仁丰”的乌金纸作坊,并聘请了同村的朱赵炎、朱小堂父子等几位师傅当班。后来因为战乱,“赵仁丰”关门了。这父子俩就回了蔡林,自己办了一个名叫“汇丰源”的乌金纸作坊,继续从事乌金纸生产,后逐渐发展,声名远播。接着,赵开堂开了一家赵永丰乌金纸作坊,赵授之的儿子赵乐亥也在崧厦重开了“赵仁丰”,从而形成了蔡林乌金纸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乌金纸,本来也只是在浙江才有,当时曾有‘天下浙地有乌金纸’的说法。到了解放初期,全国就只有蔡林能够生产乌金纸了。1957年,实行公私合营,蔡林赵永丰、汇丰源乌金纸作坊合并,成立了地方国营上虞乌金纸厂。1964年,为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当时的蔡东大队(即现蔡林村)也办起了乌金纸厂,并在沥海、联丰等地办起连锁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想起蔡林乌金纸昔日的辉煌,朱信灿有种深深的失落感。
1969年进蔡东乌金纸厂的他,因勤奋好学,逐步掌握把一张粗毛黄纸制成乌黑光洁的乌金纸的全套技艺,并升任厂长。一直到2000年,由于受国内外市场的冲击,上虞蔡东乌金纸厂被迫歇业停产。2000年,南京金线金箔总厂造出了世界领先的新型乌金纸。“日本人做出了一种更加廉价耐用的灰黑色新型乌金纸,同样的1克黄金,他们可以打出75张金箔。我们竞争不过人家。”
“上世纪90年代初,蔡林乌金纸在朱信灿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那时候村民几乎人人都会做。” 蔡林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曾见证过乌金纸产业的辉煌,大家提起那段岁月,唏嘘不已。
乌金纸质量越上乘,黄金用量就越省。
去年接下350包大单,全村总动员
“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做了,除非有订单。”朱信灿的家就在乌金纸制作技艺展示馆的不远处。67岁的他,如今已经过上了退休生活。记者到访的这一天,正是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他正坐在自家的门庭里晒太阳,怡然自得。“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吃吃用用也够了。”
2000年,蔡东乌金纸厂被迫关门的那段时间,朱信灿还是挺煎熬的。“那时我才50岁,一下子没了收入,不知道该怎么办。除了做乌金纸,别的我也不会啊,而且年纪这么大,工作也难找。”朱信灿说,为了维持生计,他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卖部,但内心依然割舍不下这门手艺。他将厂里生产的最后一批乌金纸藏在了自家的小阁楼里,还留下了制作乌金纸的各种工具,比如楠木榔头、花岩石等,期待有朝一日能重启这段辉煌岁月。
没想到,这一天并没有让朱信灿等待太久。2008年年初的一天,平日里爱好看报的他看到了绍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信息,他一下子燃起了信心:蔡林乌金纸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工艺精良,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条件。
说干就干,朱信灿立马开始了申报资料的搜集工作。他每天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撰写申报文本,准备视频、图片等相关材料。几个月后,终于将厚厚一沓资料递交到了绍兴市非遗中心。功夫不负有心人,蔡林乌金纸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绍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终评入围项目。
2009年6月乌金纸制作技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9月,乌金纸制作技艺参加了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得优秀参展奖。朱信灿也成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金纸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而在这以后,他也开始感受到了手工乌金纸市场的回暖。“从2012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人找上门,希望订制乌金纸。开始是小量的,只有几包,或者十几包。去年,温州、广东那边来了几个大客户,要订购350包。开始我都不敢接,这么大的单子,以前厂里几十个工人一年的产量也只有100多包。但后来拗不过客户,我才接下了。”朱信灿告诉记者,他接下单子后,立刻进行了全村总动员,把原先的那批老工人都召集了起来,主要做一些关键步骤,再把一些简单的环节分派到了每家每户。“原来做一批要6个月的周期。现在每家一道工序,速度就快起来了。那一次,发动了150多人,才如期完成了订单。”
如今,在朱信灿的家里还存着10多包乌金纸,如果有人上门,他也可以零售。对于市场的复苏,他认为这应该还是与他坚持手工制作工艺有关。“用我做的乌金纸打出的金箔虽然不如日本石川金箔薄,但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你去过温州吗?‘温州大桥’这四个金字,就是用我的乌金纸打出来的金箔,到现在已经20年了,一点都没有褪色。”
乌金纸选料要求极高,工艺复杂。
一张乌金纸,需要经过72道工序
那么,这些手工乌金纸的迷人之处究竟在哪里呢?关键还在于它的繁杂工艺。
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黄金》载:“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止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用,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
朱信灿告诉记者,要把一张普通的黄纸制成精良的乌金纸要经过三大环节、72道工序。所谓“三大环节”,第一就是黄纸要经过浸纸、窄纸、晾纸、夹纸、发纸、敲纸、揭纸、剪纸等工序,为后续工序作准备;第二就是制作熏纸的墨水,经过熏煤、刮煤、蒸牛皮膏、挨烟、放水等工序制成墨水;第三就是把制成的墨水,在准备好了的黄纸上通过刷煤、烘干、理纸、敲纸、捉纸、数纸、剪纸等工序完成整个作业。
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做到力大、心细、手轻,千万不能粗心大意。比如发纸,是将潮湿适当的纸张一一敲打,具体做法是把纸放在光滑如镜的石块上,用十分光洁的石楠木榔头进行密集的敲打,敲平毛头,使纸既光滑又有韧度。如果稍不留神,把纸张敲破了,就废了。再比如敲实纸张,听起来很简单的一道工序,即用大锤重重敲打每刀纸张,将纸敲实敲滑,这其实是个力气活,得年轻人干,因为必须抡起大锤不停地打,哪怕是在严寒的冬天也会干得大汗淋漓。
此外,对原料的严格要求也是蔡林乌金纸胜人一筹的秘诀。除了纸张必须要选谷雨前三天砍伐的嫩竹制成外,骨胶要选西湖牌珍珠骨胶,熏煤要用锌油煤,灯芯要用黄岩丁芯草等。用这样精挑细选的原材料,再经过精心加工后,做出来的乌金纸张才能达到既韧又薄,墨匀无斑块、色泽乌黑铮亮等特点。还有上色用的乌煤也有讲究,需要用纯锡做的镴壶盛油点灯,上悬一张瓦片,燃油熏起来覆在瓦片上的这一层煤才能用。“当时,为了在市场上立足,这些制作秘方一般都是只传媳妇不传囡的,现在如果有人想学这门技艺,我愿意毫无保留免费传授给他们。”朱信灿说。
如今,申遗让乌金纸的制作技艺再次受到了世人的关注,而为了将这门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朱信灿不仅带领数十名村民继续钻研乌金纸制作工艺,还走进上虞区级教学性传承基地崧厦中学,为学生们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让更多人了解这门独特的技艺。
作者:记者 徐霞鸿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