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伤科源自河南嵩山少林寺,自宋迄今,已历经八百年。尤其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求诊者更是络绎不绝,名噪浙东。
“三六九”伤科,明代到绍兴
说起“三六九”伤科的发展脉络,家住越城区龙山后街54号的82岁老中医吕大陆娓娓道来。他说,旧时齐贤羊山一带采石业兴盛,采石很危险,免不了伤筋断骨,逐渐便衍生出一个伤科行业。
“三六九”伤科的鼻祖,源自宋时稽幼域。稽氏字霞坡,原籍河南开封府。13岁时,父母俱亡,为少林武师徐神翁收养,授其武功及医术,历时32年,技艺大进。适逢高宗迁都南渡,稽幼域护驾至杭,在玉屏山麓修筑善风草堂,定居修行,一边授徒,一边为民治伤。后赘居符门,娶养长和女为妻,生一子名绍师。明代,稽氏一支定居山阴下方寺,由宏达祖师授钵于南洲和尚,再传于张梅亭、春亭。梅亭家境贫寒,自幼入寺,好学敏悟,独得秘传。
清末民国初年是“三六九”伤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以张梅亭为代表,授子传徒于张、王、单、傅、吕及在杭一支共6门。梅亭不但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为照顾远道百姓求医,也为解决下方寺应诊不暇局面,他特遣孙张凤鸣、徒王俊林,设流动船只出门就诊,每逢农历三、六、九到绍兴宝珠桥,二、五、八在萧山凤堰桥,一、四、七在寺内坐诊。船上配有特殊标志并鸣锣以行,不少患者听到敲锣声,便知道是诊疗船来了,需要医治的人只要在岸上招手。“三六九”名气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就成了骨伤科的代名词。甚至还有一首民谣流传较广:“清明时节雨潇潇,路上行人跌一跤,借问伤科何处有,牧童遥指下方桥。”
家喻户晓,特色是主因
绍兴“三六九”伤科为何能名噪浙东?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技术特色,“三六九”伤科源自中医与武术结合,以传统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为特色,医术较为过硬。二是品牌特色,“三六九”伤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膏药品牌,如陈伤膏药、跌打伤药末、神妙接骨丹等,都为百姓所欢迎。三是诊疗特色,“三六九”伤科诊断重按摩,手法简轻灵,用药精辨证,喜用草药生品、鲜品,取其性烈力宏,功专效速。并提出饮食禁忌,专门告诫病人忌口,如王俊林专门印有《王俊林伤科食单》。四是行医特色,开设流动诊疗船,定时定点在绍兴、萧山坐诊,既惠民又打品牌,具有很好的广告效应。为打击冒名行医,“三六九”伤科还通过宁绍台道、绍兴府、山阴县、会稽县示谕僧俗禁冒之名,这种品牌保护意识在当时也堪称首创。
进入民国中期,随着西医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之自身的一些原因,导致“三六九”伤科步入低谷。
新时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门独特的医术,柯桥区向省文化厅提出申请,2012年6月25日,“三六九”伤科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者:市民记者 顾鹏程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