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著名艺术家严顺开辞世,享年80岁。作为上海滑稽剧团的一名演员,他生前作品无数,但是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个“不配姓赵”的人。
1981年,《阿Q正传》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幕,阿Q的扮演者严顺开演活了这个形象,被誉为“永远的阿Q”。
来绍拍摄《阿Q正传》
和六龄童成了朋友
“严顺开老师的离去,不少中国喜剧界、影视界的老师为之惋惜。”10月16日晚,著名影视演员六小龄童章金莱第一时间发微博哀悼严顺开。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六小龄童,他表示,严顺开的离去,对中国影视和舞台表演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严顺开老师是上海滑稽剧团的台柱子,中国唯一荣获‘卓别林金拐杖奖’的演员。”六小龄童表示,像严顺开这样的老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严顺开到绍兴拍摄《阿Q正传》时,六小龄童的父亲六龄童为剧组表演了几场绍兴风土人情的绍剧,由此六龄童和严顺开成了朋友。“我觉得,严顺开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对宣传绍兴起到了推动作用。”六小龄童告诉记者。
向一位货郎讨教
他从上大路跟到辕门桥
“真的很敬业。”这是著名绍剧演员七小龄童章金元对严顺开的评价。虽然俩人只合作了一天,但是严顺开的敬业精神让他记忆犹新。
章金元印象深刻的是《阿Q正传》在绍兴轩亭口取景的“刑场”这场戏,因为在闹市区拍摄,这场戏从早上7点一直拍到下午5点。章金元当时扮演知府的一名副官。
“一场戏拍了十个小时,严顺开老师忙得顾不上吃一口饭。”章金元说,因为阿Q的形象需要,严顺开每天都要比别的演员早起,然后往自己身上涂抹黑色油彩,待拍摄结束后洗去油彩,日复一日,从没有半句怨言,令很多演员敬佩。
王洋是当时绍兴文化部门派出协助上海电影制片厂《阿Q正传》剧组的一位工作人员。在他印象里,严顺开当时也是初登荧幕,他每天拍摄结束后,都会在宿舍跟别的演员排演小品,找感觉。
王洋回忆,当时有一场戏在越城区小江桥河沿拍摄,严顺开看到有一位挑着担子的货郎经过,形象跟阿Q很像,他便上前去讨教言行举止。“严老师就一直跟着挑货担的师傅,从上大路走到辕门桥,仔细讨教每一个细节。”王洋说。
小尼姑的扮演者:
他像慈父一样照顾我
今年58岁的张幼云是《阿Q正传》里小尼姑的扮演者。在张幼云记忆里,严顺开就如一位慈父。
1981年,22岁的越剧演员张幼云来到剧组试戏,让张幼云难以接受的是,她扮演的角色小尼姑,需要剃光头发。正当她犹豫不决之时,严顺开来到张幼云身边,耐心地安抚她,并亲切地指导她。后来张幼云跟随剧组去上海拍摄,在漫长的8个月拍摄期间,严顺开时常到宿舍看望她,还抽空带她去见导演,给她说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影片拍摄完毕后,每次严顺开来绍兴,他们都会相聚。严顺开因演活了阿Q,获奖不少,张幼云每次都会去电问好和祝贺。
一部电影,拍出了一段父女情缘。
“鲁镇阿Q”一直在模仿
遗憾从未谋过面
2003年,绍兴鲁镇景区开始出现了另一位“阿Q”。
“妈妈的,儿子打老子。”这位拖着长辫子、戴着乌毡帽的“阿Q”,晃悠着长烟杆,油腔滑调地装着各种怪相,东张西望寻找着小尼姑……近年来,由于演得到位,不少去鲁镇的游客都争相跟这位现实版“阿Q”合影留念。但是说起扮演“阿Q”,扮演者张贤龙表示并不轻松。
从“四不像”到栩栩如生,张贤龙觉得这要感谢严顺开。“这些年,我经常会研究严顺开老师主演的《阿Q正传》,模仿严老师的一举一动,没有严老师,肯定没有今天鲁镇的阿Q。”张贤龙说,迄今为止,他家里还珍藏着严顺开老师《阿Q正传》的碟片。
一直在模仿严顺开,却没有机会跟他面对面交流学习。张贤龙表示,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作者:见习记者 周梦琪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