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笙箫、短笛、二胡、越剧……国庆长假期间,绍兴乌篷船风情月活动推出的乌篷船“曼音乐”流动舞台,给人们带来了“水乡梦幻”的美景。许多游客由衷赞叹绍兴风情醉人。乌篷船作为绍兴文化的一个标志,作为独特的水乡风情,绍兴该如何让乌篷船灵动起来?让老乌篷融合时尚的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次乌篷船“曼音乐”流动舞台给人带来了有益启示。
乌篷风情+音乐
水乡之梦更有意境
小桥流水,古街古巷,枕水听音。绍兴的乌篷船如黑色的精灵,穿梭在绍兴水乡之中,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但乌篷船一直只是与山水相映。乌篷风情如何挖掘,成为绍兴旅游新的亮点?
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副总经理仲丽华说,传统的乌篷是绍兴风情特色,但只有创新,才能让风情特色牵动人心。今年的乌篷船风情月,市文化旅游集团以乌篷船为载体,融合音乐等时尚元素,展示绍兴文化旅游风情,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并策划了乌篷社戏、水上集市、花好月圆、江南采菱、曲水流觞、翰墨飘香、游园惊梦、桨声水月、三味早读、台门遗韵、舌尖越味、越青雅韵等十二道风情,让乌篷船“曼音乐”成为流动舞台,在各个景区和内河呈现。一方面,十二道风情原本就是绍兴原生态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让乌篷风情+音乐等时尚元素,成为流动的景色,使之可观、可赏、可品,让人感到可亲、可近、可口,使游客在体验乌篷文化中,有了新喜悦。
游客的体验总是不断有新的需求。乌篷是绍兴旅游老产品,只有融入时尚的新元素,才能让人有新感觉。“正因为如此,今年将乌篷船风情融入江南丝竹,让琵琶、笛子、二胡、中阮、笙箫一起组合起来,并让歌声融入其中,既增加水乡之梦的意境,又让游客喜闻乐见,使乌篷船文化更有体验性。”仲丽华说。
《梦里水乡》《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乐曲,让乌篷风情插上了音乐的翅膀,使古老的乌篷产生了新的意境。
灵动乌篷+古街古巷
打造中国江南地标
水清水美之后,小乌篷便有了更大的空间。作为绍兴独一无二的产品,作为全世界独特的旅游产品,绍兴乌篷可以为绍兴旅游打造一个好品牌,也能为绍兴城市树起独特的中国江南地标。
“全城旅游要有全城的旅游氛围,要有吸引游客的新产品。如何让传统的产品变得时尚?让传统的旅游产品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这就必须创新。绍兴古城内有17条内河,乌篷能穿梭其中,织起诗情画意。我们让乌篷灵动起来就是一种创新,就是让古城有了自己标志性的旅游产品,这种独特的产品,可构成地标。”仲丽华说。
绍兴八大历史街区,如果都有乌篷船穿行其间,那该是一种怎样的韵味?让游客坐在乌篷船上面,听着音乐、哼着歌,流动在大街小巷里,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仲丽华认为,绍兴内河乌篷品牌还需进一步打响,不仅鲁迅故里、仓桥直街、城市广场、八字桥等处的内河有乌篷游,西小河、书圣故里等处,也要有乌篷悠悠的景象,要让灵动的乌篷+古街古巷,打造出江南地标,使之成为绍兴的独特风情,让每位来绍兴的游客,想看乌篷、想坐乌篷、必坐乌篷,然后回忆乌篷,想念乌篷风情。
满城都是乌篷游,一城风情别样景。只有不断创新乌篷船风情,使之融入新的元素,让乌篷在舒适、色彩、灵动上不断有新的创意,乌篷风情才会始终充满活力。
乌篷+产业
让乌篷风情有新提升
一种让人喜爱的风情,必然产生自己的价值。乌篷船风情在绍兴已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一项统计表明,去年,在绍兴古城区,仅东湖和古城区内河就有55万人乘坐了乌篷船,经济效益明显。乌篷+产业后,乌篷的风情也会有新提升。
市文化旅游集团也曾计划打造“乌篷船吧”、乌篷巴士,形成乌篷船交通、旅游、休闲产业链。
“乌篷船确实可以谋划产业发展,事实上,它的产业也在不断地扩大。我们可以通过提升乌篷船的舒适度,让更多的人爱坐乌篷船,通过提升水环境、水空间,让更多的水岸互动,让更多的游客来绍兴亲水、嬉水、乐水,还可以让乌篷船连接古城内的景点、书吧、民宿、茶吧,拓展一条乌篷船经济线。”仲丽华说。
绍兴有关民俗专家建议,乌篷船“曼音乐”让乌篷船成为流动舞台,只是乌篷风情新体验的开始。绍兴应该开拓水乡集市、水上婚礼、水上船吧等多种水乡风情,一年四季都有乌篷悠悠的好风情,让乌篷船“驶”出更大的“经济带”和“产业链”。
作者:首席记者 周能兵 文 记者 石皎月 摄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