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铭文甬钟、战国“越王不光”剑、汉车马画像铜镜、唐瑞鹤飞仙铜镜、南朝维卫尊佛、明徐渭草书立轴……1186件文物,勾勒出绍兴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
绍兴博物馆从去年12月1日起暂停对外开放,经过10个多月的闭馆布展,已于近日重新开馆。目前正在展出的一场名为“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大型展览,堪称一部绍兴乡土通史的教科书。
从“大越遗珍”到“越地春秋”
2010年,绍兴博物馆从越城区延安路搬至府山脚下,当时推出了“大越遗珍——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的大型文物特展。而这次的“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陈列”,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绍兴乡土通史展。展览共分“先越、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六个部分,展出文物1186件,其中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106件,三级文物184件,以绍兴历史沿革为脉络,以绍兴历史上重要文化遗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大规模自然改造和城市建设、卓越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成就、典型的民俗风情为节点,以历年来各领域研究最新成果和全市收藏的文物精品相结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绍兴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成立的万年发展历程。
这些宝贝值得一看
本次展出的1186件文物中,有70%以上的文物展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珍贵文物占30%。绍兴博物馆副馆长娄烈全程参与了这个展览的布展,他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了然于心。
据娄烈介绍,这千余件宝贝,有些宝贝是“必看品”。
鱼鳍形足陶鼎
一、鱼鳍形足陶鼎
鱼鳍形足陶鼎,新石器时代,1985年柯桥区马鞍镇寺桥村仙人山遗址出土。所谓鱼鳍形足,指的是三个扁薄的鼎足,刻划斜直线或短线,形如鱼鳍而得名,是绍兴先民对鱼类情有独钟的体现;这是原始先民炊煮食物的日常生活用品。
徐渭的草书立轴
二、徐渭的草书立轴
纸本。草书五律诗一首:“卢桔为嘉树,葡桃出汉宫。烟月宜落日,丝管醉春风。笛奏龙吹水,箫鸣风下空。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用笔枯润相间,随意洒脱,不拘泥于点画形质,结体宽博率意而不失法度,笔势连贯,跌宕起伏,气象博大。
陈洪绶的蕉荫丝竹图轴
三、陈洪绶的蕉荫丝竹图轴
此作描绘了清秋时节,两高士在奇石蕉叶下谈经论道,旁有仕女弹琴助兴,反映了文人士大夫悠闲的生活状态。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勾勒出人物面部及衣纹,神态自然,以墨色渲染出奇石的阴暗部分,使之具有质感和立体感。整幅作品以写实为基调,自然生动,形神兼备,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作于其去世前二年(1650年),当为其晚年精品。
秋瑾致徐小淑绝命词
四、秋瑾致徐小淑绝命词
写于烈士牺牲前五天,即1907年7月10日。此为秋瑾遗留至今的诸多书信中最为珍贵的手迹之一。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安庆起义失败并惨遭杀害,秋瑾得知此消息后,悲愤至极。待她从巨大的悲痛中清醒过来后,立即处理好善后事宜,又给浔溪女校的学生徐小淑(1887-1962年)寄去一信,内作一词。
文为:“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字里行间充满了秋瑾对祖国、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表达了她决心以死报国的赤诚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陶成章生前用过的皮箱
五、陶成章生前用过的皮箱
箱盖外用黑漆书写“焕卿记”(陶成章,字焕卿)三字,该皮箱为陶成章生前用过的遗物。
作者:记者 徐霞鸿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