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人”雕塑矗立在“绍钢”大门口(资料照片)
“绍钢”大门(资料照片)
1957年11月26日“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开炉,《浙江日报》作整版报道。
“古越会稽,乃大禹过化之地,冶铸业发轫甚早。越国欧冶铸剑,汉代冶钢铸镜,皆驰誉一时。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公元一九五七年,于绍兴古城东郊建钢铁厂,是年生铁出炉,开浙江钢铁工业先河,成绍兴现代工业之鼻祖……”近日,笔者从越城区迪荡“绍钢纪念公园”里的“绍钢碑记”碑文得知,“绍钢”的历史已经有60年了。
见证历史
李仁毅,原先是一名“绍钢”工人,现在是一建筑监理公司的负责人,业余时间爱好收藏,对“绍钢”相关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
“绍兴钢铁厂,原址在绍兴市区五云门外至散花亭一带,最初的厂名叫‘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它比杭州钢铁厂建成得还早些。”他说,1957年是全国大炼钢铁的开始,绍兴钢铁厂也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1957年4月15日破土动工,1957年11月26日流出了第一炉铁水,并举行了盛大的开炉仪式,《浙江日报》进行了整版报道,在当时的绍兴城可谓盛况空前。
李仁毅拿出他收藏的1957年11月份的《浙江日报》,发黄的图文报道,见证了“绍钢”流出第一炉铁水的历史。
昔日荣耀
据了解,老绍兴人都称呼绍兴钢铁厂为“绍钢”,在当时,若拥有“绍钢人”的身份,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穿一身绍钢的白帆布服,比现在穿一身名牌还“得瑟”。“绍钢”曾经作为绍兴最大的国企,最多时职工达到万余人。当时绍兴城区也就10多万人口,几乎家家都能和“绍钢”沾边儿。即使到如今,老人或亲戚曾是“绍钢”工人的绍兴家庭,仍不在少数。
李仁毅告诉笔者,随着一期工程与二期扩建工程的展开,到1960年年底,“绍钢”先后建成一铁、二铁、炼钢、轧钢、耐火材料、铸管、焦化、发电、烧结、机修等车间并投产,同时,公路、铁路、水运等配套设施也逐渐建成使用。
当时,“绍钢”的高工资、好福利被人津津乐道。曾经流行绍兴城乡的“绍钢工人三十六”,便是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拿36元月薪的“绍钢工人”。“绍钢小伙子”是当时所有绍兴人羡艳的对象,自然也深得姑娘的芳心,异常抢手。除此之外,“绍钢”工人的福利中也有不少“稀罕物”,如“绍钢”汽水、白糖棒冰,曾是许多人童年的美味。此外,职工食堂、医院、浴室、篮球场、图书馆等也是应有尽有,电影俱乐部还经常放映当时流行的“大片儿”。
“绍钢”落幕
关于“绍钢”的兴衰,网友“渡东桥”曾用“三起三落”来描述。
一起:1957年平地建厂,到1961年基本形成规模。一落:1962年7月,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背景下,省里下令“绍钢”全厂停产,精简和外调职工近8000人,只留下几百位护厂人员。
二起:1962年年底,省里决定恢复轧钢生产,改为专业生产6.5毫米线材;1964年又恢复一座82立方米高炉的生产,但不炼铁,改炼当年大办农业急需的钙镁磷肥。1966年建成铸铁管车间,专门生产埋入地底的供排水铸铁管等,都是当年国家急需和紧俏的物资。二落:1967至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
三起:改革开放后的1977年起到上世纪末,红红火火了二十多年。三落:导火索似乎是七十吨电炉炼钢项目的失误,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随着市场经济崛起,大批“国企”关门歇业。
2001年,“绍钢”宣布正式停产。网友“渡东桥”认为,绍钢的消亡,有时代的因素,也是自身决策失误的缘故。令人欣慰的是,昔日的“绍钢”地块矗立起一座现代化新城——迪荡新城。
作者:市民记者 谢云飞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