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家,又是一个教育家,他教育活动与哲学体系的形成和传播是紧密结合的。王阳明丁艰(丁忧)返乡后,在绍兴开始了大规模的书院讲学活动。”绍兴文理学院教授、文史专家钱茂竹介绍。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自嘉靖元年(1522)王阳明51岁返乡起至嘉靖七年(1528)57岁止,均在越地讲学办书院,成了他教育活动最集中、成绩最辉煌的时期。
钱茂竹教授认为,这次教育活动,是王阳明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最后完成的阶段,是他的学说广为流传并形成哲学流派的阶段。
《王阳明年谱》记:嘉靖三年,先生“辟山稽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除当时绍兴府所属子弟竞相来书院外,南北各省人士也是闻风齐奔越城受教,以至房舍狭小拥挤不下。
王阳明办学讲学处主要为稽山书院和阳明书院。据《越中杂识》记,稽山书院有两处,一处在今卧龙山西岗,一处在今延安路西端舍子桥。“王阳明的主要弟子王畿、钱德洪等均入学听课。知府南大吉拜他为师,问学多次,受教殊深。后来在卧龙山上建‘明德堂尊经阁’,王阳明应邀作《尊经阁记》。”钱茂竹教授告诉笔者。
笔者查考《王阳明年谱》知:嘉靖四年,由于门徒日益增多,王阳明又增设一书院,“十月立阳明书院于越城”“门人为之也,书院在越城西郭门内光相桥之东”。绍兴市乡土文化研究会的何信恩老师认为:“在嘉靖四年十月创立阳明书院之前,伯府大厅曾起到代替书院的作用。”
在清康熙《会稽县志》“府城图”上,笔者找到了佐证:上面标有“阳明书院”之名。“阳明书院”地址就在今下大路,东为东狱庙、能仁寺,西为光相寺,即在东光坊之新建伯祠(也即王文成祠,现下大路“永和家园”一带)。
钱茂竹教授说,王阳明在绍的几年办学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说体系,特别是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传习录》的整理与出版工作。一时争相传诵,使王阳明心学理论系统完整地出现于世,并远播中外。
“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去世后,许多门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吊唁,在长达9个月的治丧期里,一直有弟子和门人住在伯府第或阳明书院不肯离去。嘉靖三十一年(1552)提学使薛应旗改‘新建伯祠’为‘王文成祠’,因为这里本是阳明书院所在,是王阳明学说最后完成的地方。”钱茂竹如是说。
作者:市民记者 谢云飞 文/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