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向海听潮声

2020-01-02 08:5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这是一个格外温暖的冬日新年,海那边吹来的融融春意,拂过千年古城的面庞。

向海而生,向海而进,向海而盛。2020年,绍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又进入了新的一年。为此,我们选取了与“海”有关的节点,在新年的钟声里“向海听潮声”。

那是一个新区奋力跃起的声音,那是一座小镇翩然蝶变的声音,那是一块芯片惊喜诞生的声音,那是一根蚕丝无限延展的声音,那是一条大路伸向远方的声音,那是一列高铁挽起双城的声音,那是一户农家憧憬未来的声音,那是一片风景美丽绽放的声音……

进入新一年,谱写新篇章。我们的记者走近这些“向海”节点,聆听建设者、管理者、企业家、基层干部和普通市民的新年心声,聆听城市向海拔节生长的动人音符。

一个高地的隆起

滨海新区:只争朝夕,干出新气象

昨天一早,记者来到绍兴市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跟随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屠炳骅巡视重点产业项目,查看现场进度,“点对点”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助力投资项目高效推进。

上午9点20分,在越海百奥药业项目现场,占地200亩的一期工厂工地上一派忙碌,工人们利用元旦假期抢抓项目建设。目前,厂区土地平整已经完成,6000平方米公用工程房已经结顶。“药厂的GMP认证要求比较高,厂房设计已进入收尾阶段,5幢新厂房今年就能动工。”项目负责人罗洪波告诉记者。

越海百奥项目是落户滨海新区的重大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将建设52.2万升生物反应规模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及总部大厦。“从签约落户到开工建设,感谢你们‘店小二’般的贴心服务!”罗洪波诚挚地向屠炳骅表达谢意。“可眼下,工厂入口设置又碰到了一点困难,还是得请你们帮忙啊!”屠炳骅当即应下:“好的,我们马上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早日解决问题。”

从越海百奥项目工地出来,屠炳骅又马不停蹄赶往浙江知行药业高端兽药项目工地。经过一年多的加班加点,总投资达13.6亿元的项目一期厂房建设已进入扫尾阶段,即将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项目负责人王庆鹏介绍,此前在项目建设中碰到的难题,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基本都解决了。新的一年里,将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日投产。“碰到什么困难及时提出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投资服务工作。”屠炳骅叮嘱王庆鹏。

今年是滨海新区成立后的起始之年,“作为浙江大湾区‘四大新区’之一,滨海新区将重点抓好项目招引服务、规划建设审批、重大项目实施等工作。”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自我加压、争创一流,把滨海新区打造成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记者 王旭东)

一块芯片的诞生

集成电路:绍芯时代,好风凭借力

中芯国际生产车间。

第一幢大楼已拔地而起,一期建设工地已全部平整完毕……在绍兴集成电路创新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紧张有序、紧锣密鼓”将继续成为2020年的关键词。

集成电路创新综合体项目位于越城区皋埠街道,是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标志性项目。项目启动建设1个多月以来,按计划完成了进度。目前,惠诺电子材料(绍兴)有限责任公司、伟芯科技(绍兴)有限公司、浙江最成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知名企业已经招引落户。

离集成电路创新综合体建设工地不到1公里的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内,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试生产的全面启动,一片片被打上“绍兴制造”的“中国芯片”正从生产设备上陆续下线。作为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头部企业之一,中芯绍兴项目上个月顺利实施通线投片后,目前正在进行量产前的最后准备。

集成电路无疑是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18年3月,总规划面积近万亩的绍兴集成电路小镇正式启动建设。为抢抓发展机遇,我市还陆续出台了集成电路专项政策“双11条”,随后,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一批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的头部企业相继落户,我市集成电路产业逐步形成以多个龙头企业引领的功率器件、无线通讯、CIS、闪存、先进封装等特色产业链。

随着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首批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绍芯时代”。

“2020年将是绍兴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300亿元,2022年总产值500亿元,2025年总产值1000亿元”的绍芯产业“三步走”发展目标,今年是实现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之年,相关部门将在建设好已经开工、落地项目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擦亮集成电路这张绍兴新兴产业的新名片。(记者 阮越才)

一个家的嬗变

沥海农家:诗和远方,未来正可期

昨天上午,顺利买到了4张农历正月初五去北京的高铁票,李秀芳笑了。“我女儿在春晖中学读高二,成绩不错,所以准备春节全家去北京旅游,看看孩子们喜欢的‘诗和远方’。”

现年43岁的李秀芳,是沥海街道华东村委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一家人春节去北京旅游,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李秀芳坦言,近几年,华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李秀芳的公公杭大裕70岁,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就学了穿棕棚的手艺,走街穿巷,勉强度日。穷则思变!像杭大裕一样,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岸”,从事建筑业等。很快,华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建筑专业村。“我们村1008户农户、3200多人口,有八成从事建筑业。”李秀芳自豪地说。

李秀芳的丈夫杭利江就是靠建筑业发家致富的。1999年,23岁的杭利江就加入了建筑大军的行列。“那时在上海建筑工地做水电工,每个月工资2800元。”杭利江回忆,后来他开始承包工程,如今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李秀芳清晰地记得,那时夫妻俩站在上海虹桥立交桥上,看着车来车往,羡慕地感慨:“啥时也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没过几年,夫妻俩就赚钱购买了一辆普桑。“现在,我们家已经有3辆汽车,这在我们父辈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李秀芳感叹。

不仅仅是汽车,李秀芳家的居住条件也日新月异。8年前,他们对华东村的老房子进行装修;3年前,夫妻俩花了60多万元在沥海街道购买了商品房;去年,他们又在上虞城区购买了商品房、在上海购买了店铺……“在村里,我们不算富,比我们条件好的家庭比比皆是。”李秀芳说。

面对浙江大湾区建设、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华东村“桥头堡”位置日渐凸显。富裕起来的华东村民,日益重视文化、教育。“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孩子的教育上加大投资。”李秀芳说,“让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长见识、开眼界,过更好的生活。”(记者 范文忠)

一个镇的蝶变

蓝印小镇:向海而变,海涂成热土

幼儿园就在小区门口,穿过马路就是超市和农贸市场,附近随处可见小吃店、服装店、手机店……家住柯桥区马鞍街道建融家园迎阳公寓的居民蔡慧琴,至今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个曾经连土地都不太平整的海涂小镇,短短几年时间就蝶变成了如今时尚、便利的现代化特色小镇。

走一走蓝印小镇,驱车太快、步行太累,没关系,有蓝色公共自行车。整个蓝印小镇共有42处公共自行车站点,形成一道独特的蓝色风景。当地居民可以随时就近租到公共自行车,去上班、去办事、去上学、去买菜,时尚健康的出行方式成为小镇居民的日常。

在蓝印小镇金旺角中心开了三年餐馆的老徐,见证了小镇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到晚饭后,街上人来人往,简直比越城区解放路还要热闹。”老徐可不是吹牛,临街店铺的房租印证着人气的旺盛——在这里,一间15平方米的商铺,租金已经超过了3万元,基本上和闹市区等量齐观。

走在兴滨路上,道路两边五颜六色的厂房,是产业转型升级赋予的时尚色彩。早在2016年,针对原先印染产业存在的低小散、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柯桥关停200多家印染企业,其余企业整合搬迁到蓝印小镇。

搬迁不是简单平移,而是全面提升。一方面是小镇环境的提升。几年来,蓝印小镇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构筑区域路网,提升镇域景观,中央绿肺主题公园、沿河游步道、曹娥江度假酒店、游艇俱乐部等一批文旅项目全面建成投用。另一方面是印染产业的提升。在蓝印小镇集聚后,企业通过技改创新、环保投入、产业提档,纷纷朝“绿色、高端、时尚”迈进。比如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搬迁至蓝印小镇后就着手转型升级,如今这里正在加快建设智能印染项目,致力于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首个传统纺织印染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样板。

在迎丰科技董事长傅双利看来,蓝印小镇的产业提升将大有可为,“通过主动借力长三角人才、科技、平台等顶级资源要素,柯桥纺织印染产业必将迈向国际前沿、产业高端。”(记者 胡诚浩)

一列车的往返

“西施号”:通勤高铁,开启“同城梦”

昨天7点02分,列车G7328像往常一样驶出诸暨站;25分钟后,喝一杯咖啡的时光,列车便驶抵杭州东站。自运营以来,通勤高铁“西施号”已成为往返杭州、诸暨两地市民的出行首选。

或许是因为新年元旦的缘故,昨天的“西施号”车厢内,暖意融融、喜庆祥和。记者看到,车上座无虚席,各年龄段的乘客都有,基本都挎个小包,很少有人带大件行李。列车员透露,除了游玩外,不少人都是去杭州探亲、看病、工作的。“元旦放假嘛,和朋友约在杭州过节,晚上再坐高铁回家。”90后诸暨姑娘小文告诉记者。

“‘西施号’早晚各两趟,每车次可乘坐1000人左右。”诸暨火车站客运主任黄春娜告诉记者,平时,早上班次上座率达60%以上;双休、节假日则基本满座。

与杭同城,交通先行。随着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诸暨与杭州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高铁成了诸暨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敲门砖”。据悉,“西施号”自2016年9月10日开跑,往返诸暨和杭州3年多来,运送旅客约80万人次。两地就业、创业的人们每日乘坐高铁往返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工作在杭州、生活在诸暨”和“工作在诸暨、生活在杭州”的同城梦。

诸暨人斯文是“西施号”的常客,他去年开始在杭州的民生银行工作,基本上每天都要乘坐“西施号”来回。他说,在“西施号”开通之前也有别的列车,不过班次比较少,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更是一票难求,“而现在坐这趟车去上班,便捷省时,到单位前还能好好吃顿早饭”。

与此同时,“西施号”也为更多杭州人才、杭州企业进驻诸暨提供便利。越来越多的机遇,开始随着这列高铁流动起来,让两座城市的同城效应更加可期。

在诸暨火车站党委书记赵林伟看来,“西施号”的诞生,不仅为乘客就诊、就业等提供捷径,还为两地实现更多要素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两地人才流动,提升城市产业的集聚力,推动诸暨经济更快发展。(记者 何 丹)

一根丝的新事

巴贝养蚕:以工助农,蚕砂成沃肥

巴贝工厂化养蚕。

昨天一早,嵊州山望水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黄志祥再次购买了50吨蚕砂(也称蚕粪),用于他种植的500亩香榧地。“蚕砂是个宝,是提高香榧品质的最佳营养品。”黄志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至今,他已陆续购买了700多吨蚕砂,均来自巴贝集团。

巴贝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高档领带生产企业之一,也是亚洲地区最大的真丝色织提花面料生产基地。蚕丝这一不可或缺的原料,掐着巴贝的生命线。为此,巴贝开启了工厂养蚕的历程,并于2018年12月投资3.5亿元,建成工厂化养蚕一期工程。目前,该项目已实现产茧1700多吨。

工厂化养蚕颠覆了5000年的传统养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转型和嵊州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随着巴贝产茧量的提升,大量的蚕砂也随之产生。正常情况下,工厂每天可产出20多吨蚕砂,而这些蚕砂都是极好的有机肥。

去年5月,嵊州召开使用蚕砂农业推进会,在香榧、果园、蔬菜等各大农业基地先行进行蚕砂应用,到目前已有20多个点投入应用。许多农户使用蚕砂后,都感觉到土地有机质含量增多,透气性能好,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嵊州过永华家庭农场去年种植了100多亩甜玉米,由于全程使用蚕砂,玉米口感特别好,直供上海、杭州等地超市,亩均收入达到了1万元。

尝到甜头后,农户购买蚕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订购量与日俱增。为此,嵊州农业部门专门购买车辆,每天将巴贝养蚕工厂的蚕砂运到各大农业基地。由于及时清理了蚕砂,也保证了工厂的环境卫生,确保了蚕茧的新鲜优质。截至目前,巴贝工厂化养蚕所产生的蚕砂,均在嵊州农业基地广泛使用,总量超过3000吨以上。

据了解,目前以蚕砂为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每吨价格在千元以上,且供不应求。今年,巴贝工厂化养蚕项目二期即将上马,届时,蚕砂产量将成倍增长。为此,嵊州将与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国内规模较大的蚕砂有机肥生产中心,助力嵊州农业转型升级。(记者 俞其军)

一片景的绽放

外婆坑村:上海客人,撬动山村游

昨天一早,挂着“沪”字牌照的汽车,便陆续沿着山路,一路西行蜿蜒至新昌县镜岭镇外婆坑村。外婆坑村村民郑功花的“天姥农味”小吃摊,就摆在村口停车场附近,一有游客经过她就热情招呼大家尝尝玉米饼、番薯干等小吃。一旁,71岁的村民林龙钱告诉记者,玉米饼特别受欢迎,最多的一天他们家能卖出800多张玉米饼。

外婆坑村距离新昌县城40多公里,整个村子“窝”在一条狭长的山谷里,老式民居保存完好,村里生活着彝族、土家族、壮族、纳西族等12个少数民族。2007年开始,依托村里自然风光和古村落风貌以及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人文优势,外婆坑村致力于打造江南民族村,发展乡村旅游。

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成为撬动外婆坑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支点。2009年,外婆坑村向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申报了上海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组委会的领导来村里考察后,被村里的老建筑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打动,当场就拍板决定了。”如今,再回忆起10年前的那一幕,外婆坑村党支部书记林金仁依然感慨万千。借力上海世博会,外婆坑村迅速打响了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品牌。

“这些年,来我们村子旅游的游客中,上海人占了一半。”林金仁告诉记者,去年,外婆坑村共接待游客18万人次,其中一半来自上海。

游客们的到来也让外婆坑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渐入佳境。2016年,上海人杨文斌便在村入口处和村尾两地投资建起了归园桥居和归园田居两家民宿。“来我的民宿居住的,有95%来自上海,上海人就喜欢新昌的好山好水好空气。”

也正因为上海游客对于外婆坑村有着特殊意义,林金仁特别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绍台高速对我们来说就是个重大利好。高速开通后,上海游客在镜岭就可以直接下高速了,进村会更方便。”林金仁表示,行政村调整后,外婆坑村增加到6个自然村,各村都有不同的优势,新的一年,他们将整合这些优势进行统一打造,争取吸引更多上海游客,实现“淡季不淡”。(记者 俞颖颖)

一条路的未来

杭绍台高速:智慧高速,九月要通车

连日来,绍兴市交投集团交建公司的邱波、朱成峰等人,正忙着开展杭绍台高速公路绍兴金华段智慧高速施工的招标工作。“顺利的话,春节前会明确施工单位,为9月底先行建成通车打下扎实基础。”邱波介绍,该路段根据隧道占比高、沿线易发生团雾凝冰等特点设计,着力打造成一条以智慧隧道、智慧服务区等为特色的全国智慧高速示范样板路。

杭绍台高速公路全长160公里,北接环杭州湾产业带,南连温台沿海产业带,是浙江省交通“十二五”规划中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其中,绍兴金华段长115公里,投资约290亿元。

绍兴金华段项目建设规模大,桥隧占比高,地形地质复杂,施工环境恶劣,堪称浙江版“天路”。市交投集团交建公司工程处处长陈刚说,作为负责实施单位,再难都不能退缩。因为项目的建设对拓展大湾区纵深、完善我市高速公路网络、畅通南北交通、增强绍兴枢纽式交通城市功能、带动沿线及周边欠发达地区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均有重要意义。

工程建设中,市交投集团交建公司通过品质桥梁、品质隧道、品质路基、品质路面等创建,努力将杭绍台高速公路绍兴金华段打造成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的全省山区高速公路品质工程样板。2019年,杭绍台高速公路建设以“工程建设决战年”活动为抓手,打好“一、二标全面攻坚战,三到十标路桥隧收官战,路面全面推进战,四大附属开局战”四大战役,抓关键节点、抓形象进度,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今年是杭绍台高速绍金段先行段建成通车、城区段主体基本完成之年。陈刚说,为确保实现全年建设目标任务,今年公司将通过开展竞赛、百日攻坚战等方式统筹各专业工程协同推进,排细和压实时间节点,争取杭绍台高速绍金段鉴湖枢纽以南段(三至十标)于9月底前率先建成通车,助力杭绍台高速绍金段当好“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的先行官。(见习记者 诸丹萍)

作者:摄影 袁 云 何 雯 张亮宗 章 斌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