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元宵灯里的光明与浪漫

2021-02-24 10:06

来源: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元宵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旧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过元宵节的风俗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

据史料记载,“灯节”之大兴,起自唐代。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奉李耳为始祖,道教大盛,道观林立。宫廷贵族亦以入道观做几天道士为荣。连嫔妃亦有以入道观做女道士为荣者。

在唐太宗时期,“上元节”成为国节。太宗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大朝”之日,集齐文武百官在宫中举行大型贺岁活动;至正望上元日(正月十五),则与功臣贵戚同乐于宫门五凤楼,并下旨“金吾不禁(取消宵禁)”,任凭臣民直至五凤楼前瞻仰功臣们的丰采。太宗为使臣民们看得亲切,令内侍、工匠在五凤楼前筑起大鳌灯山一座,把五凤楼照得晶莹剔透,在夜晚更胜过白昼。嗣后,每逢正月十五上元之日,臣民家竞相仿效,长安城内,家家制灯,户户挂彩。从此,唐都长安元宵灯节蔚然成风,并为定例。为了表现殷实,臣民们从正月十三起就挂上彩灯,于是约定俗成,正月十三称为“上灯夜”,至正月十八卸灯为“落灯夜”。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在这一天之后,人们将真正进入新年的生产和生活。因此,人们庆祝元宵节,也表达了新年盼望工作事业顺利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描写元宵的诗歌不胜枚举。著名的有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此外还有明代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清代纳兰性德《台城路·上元》:“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绍兴诗人中,也有为元宵留诗的,其中就有陆游《春寒》:“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云归翠窦初收雨,人怕清寒懒出门。香烬已残炉未冷,客谈方剧酒重温。尚嫌尘境妨幽致,过埭船声暮正喧。”《自咏示客》中写道:“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还有王阳明的《元夕》:“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作者: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