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时整,在现场人群的齐声倒计时中,绍兴博物馆府山馆准时熄灯告别,标志着绍博老馆正式结束运营,为其15年的历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绍兴博物馆,1992年在越城区延安路始建,是为1.0版本;2010年迁址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进入2.0版本时代;明年,迁址镜湖,进入3.0版本时代。
这座承载着绍兴文明基因的场馆,不仅是单纯的文物展示,更承担着一种精神上的责任,连接着绍兴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脉初兴
绍兴博物馆的根系,深植于30余年前的文化觉醒。1990年4月,绍兴旅港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造绍兴博物馆,得到绍兴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响应,文物管理部门迅速运筹。
1991年4月,市政府作出建馆决定,不久,成立绍兴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同年7月,车越乔、章传信、徐仁昌等绍兴籍旅港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350万元,成为博物馆建设的首项资金。
1992年3月,市编委办发文同意成立绍兴博物馆;同年4月,博物馆举行奠基仪式,初建馆舍在越城区延安路481号。

绍兴博物馆延安路馆。
1993年3月,博物馆一期工程(主展馆、办公楼、联建的文物公司)和基本陈列同时完成;同年4月6日绍兴博物馆隆重开馆。
1996年6月至1997年8月,博物馆二期工程(辅助展馆、多功能厅、联建的文物公司库房)建成,并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帮助下,辅助展馆布置为自然科普展览,于同年9月28日对外开放。
2000年3月至2001年4月,沈园三期扩建和博物馆后园整合工程竣工,博物馆真正实现了“馆中园、园中馆”的总体规划。
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由绍兴旅港同乡会荣誉会长车越乔资助,对博物馆基本陈列设施及部分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使陈列内容与形式更协调、更贴近观众。
文化地标
2010年7月,绍兴博物馆迁址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偏门直街75号)。新馆占地面积6053平方米,建筑总面积9533平方米,主展厅18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部分。步入博物馆展厅,迎面即是三面大的仿古铜镜,它既是古越文化光彩炫目的象征,更是昭示后人以史为鉴的写实。
该馆以园林式博物馆为设计理念,采用前馆后院的布局,馆舍部分的中轴是广场和主展馆,东侧是辅助展馆和多功能厅,西侧是办公楼和文物公司,主展馆平面呈两个错落交替的正方形,四坡面屋顶中间开天窗采光,稻黄色砖墙与孔雀绿琉璃瓦相互映衬,尤显庄重,令人瞩目;园林部分有亭台桥廊、假山荷塘、秀木芳卉,环境幽雅,可供休闲。

绍兴博物馆府山馆。
其建筑方案由唐玉恩设计,取绍兴出土文物中的伎乐铜屋造型,为青铜瓦四坡屋面,外墙用绍兴东湖青石饰面,整体建筑既依托越王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融合府山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让它很快成为绍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绍兴博物馆典藏文物1.56万件(组),以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印纹陶、原始瓷、越王剑,汉代至唐代的越窑青釉瓷、会稽铜镜,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为特色。
基本陈列“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以绍兴历史文化地理为地域范围,以绍兴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绍兴重要历史时期为节点,分为“先越、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6个部分,系统展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文化。陈列共展出文物和标本1000余件(组),辅以大量文献、图片资料和场景、多媒体解读,展现源远流长的越地文明,是一部立体式的绍兴通史。
而临时展览则有“越地遗珍”“兰亭的故事”“畸人青藤”等等。“多年来,绍博展览始终深耕对地域文明的深度解读与现代表达,以文物为媒,以史为脉,串联起越地文脉的千年流转。其中精心设计的展板、反复调试的灯饰、细致耐心的解说,都凝结着文博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创新的勇气,让观者在时空交错中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共鸣。”绍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
镜湖新篇
近日,第18届加拿大GPD设计大奖公布获奖名单,绍兴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方案从全球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膺文化空间类金奖。获得这一国际殊荣,不仅标志着其展陈设计理念得到了国际前沿视野的充分认可,更意味着绍兴独特的地域文化成功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现代表达方式。

绍兴博物馆镜湖馆。
绍兴博物馆新馆,是镜湖新区湖东片区的首个落地项目。新馆位于解放大道与群贤路交叉口东北角,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馆内将设基本陈列厅、临展厅、文物库房、教育互动区及学术报告厅等多个功能空间,并同步营建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内部庭院。
新馆究竟凭借什么打动了国际评委?其关键所在就是拥有清晰而深邃的叙事逻辑。新馆以“城市发展历史”为经线,以“城、水、物、人”四大要素为纬线,编织出一幅立体、生动的绍兴文化全景图。内容框架沿着“稽山鉴水”“越国春秋”直至“近现代绍兴”等七大历史阶段徐徐展开,不仅突出展示了越国霸业、魏晋风度、浙东唐诗之路等六大核心文化的辉煌,还以三次筑城、千年治水史、名士群体以及越窑青瓷、“三缸”物产等为辅线,系统梳理了地域文明的生成机制与独特风貌。
在展示手法上,方案做到了“焦点”与“背景”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它让馆藏精品文物成为叙事的主角,以文物数量优化展陈结构,确保每一件珍品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阐释。另一方面,它从自然史的宏大视角切入,通过地层复原、动态地形投影和远古动物遗骨等展项,生动再现绍兴史前生态,深刻传递出绍兴“文明与自然共生”的哲学理念。
目前,绍兴博物馆新馆内部装饰与陈列布展工作正全力推进。项目建造经理胡放表示,他们正通过动态优化人力资源和强化材料保障,全力冲刺年底全面完工的建设目标。
据悉,绍兴博物馆新馆的公共空间不仅涵盖了库房、多功能厅等专业功能区,更结合研学互动、文创体验,旨在打造充满活力的网红打卡点。“这里将不仅是一个陈列文物的场馆,更是一个开放型、共享型的城市文化客厅。”绍兴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
作者: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沈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