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剧院提升改造效果图
对不少老绍兴人来说,绍兴剧院不仅是一个观演场所,更是情感的寄托和岁月的见证。2020年,被评定为危房的绍兴剧院无奈地宣布暂停营业。近日,绍兴剧院提升改造项目正式动工。不久的将来,这座承载绍兴人记忆的老剧院将迎来重生,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蝶变,更是一座古城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创新。
昔日繁华时光
最近,位于越城区人民中路61号的绍兴剧院外围已竖起绿色的围挡,工人正在清运建筑垃圾。工地负责人介绍,绍兴剧院提升改造项目于上月动工,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工期为540天。
在没有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年代,绍兴剧院是市民文化休闲的上佳场所。绍兴剧院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叫“复兴戏院”,1953年经改建后改称为“绍兴剧院”,并逐渐成为绍兴戏曲和曲艺演出的核心场所。越剧、绍剧、莲花落等地方戏曲和曲艺在此轮番上演。
1978年,绍兴剧院重新翻建,成为古城唯一兼具电影放映、戏曲演出与会议功能的文化场所,1222个硬木座椅见证了无数观众的热情。
“电影《泰坦尼克号》首映的时候,售票窗口前的队伍要排过三个巷口。穿蓝白校服的学生攥着攒了半学期的零花钱,额头抵在玻璃窗上数座位号。二楼336个‘山顶位’最抢手。”今年80岁的市民黄林祥回忆说,当时人民路是绍兴最热闹的地方之一,除了剧院,学校、市场、餐馆、银行等一应俱全。晚上,剧院演出的锣声、小年轻们的嬉戏打闹声、往来人群的交谈声,都往耳朵里“钻”。
戏迷的战场在深夜。“绍兴莲花落名家胡兆海登台,现场观众最“疯”的一次,有票友翻墙进剧院,躲在幕布后听完整场《翠姐姐回娘家》,散场时被保安拎出来,棉袄上还沾着金箔纸屑。”有市民回忆说。
“那些年,剧院西墙根下总蹲着卖糖画的老汉。他用铜勺舀一瓢麦芽糖,手腕抖两下就能勾出陆游《钗头凤》里的‘错错错’。小年轻们攥着糖画钻进‘越乐宫’溜冰场,旱冰鞋碾过木地板的声响,和隔壁绍剧的锣鼓声撞在一起,震得梁上灰扑簌簌往下掉。”老戏迷李兰萍说。
赶时髦的绍兴人,或多或少都曾在绍兴剧院旁的“越乐宫”地下溜冰场有过“摔跤”的经历。那一批年轻人如今与剧院一样年岁渐长,但那块至今保留的店招仍能勾起不少人的回忆。
1997年,谢夏娟与丈夫在绍兴剧院旁开了这家“越乐宫”地下溜冰场,楼下可溜冰,楼上是小卖部,靠里的位置还有一间早餐店。“以前我们对面是‘三阳泰’水果店,剧院后面还有台球馆、电子游戏厅,过条马路就是颇有名气的爱花面馆。从周五晚上开始到周日晚上,周围学校的学生、来看电影的情侣聚集,生意从来不用愁。”谢夏娟说。
如今,谢夏娟仍守着小店,但曾经热闹的“小商圈”却已只剩下她一家。近年来,随着生意日渐衰退,溜冰场也结束营业,只有地下室里摆放着的一双双溜冰鞋与小店外的“越乐宫”招牌,似乎还能从中窥见那段曾经的繁华时光。
留住城市记忆
可以说,绍兴剧院的提升改造,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以轻盈的姿态实现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完美交融,届时将承接多元化、高质量的演出,惠及绍兴市民。
“此次提升改造针对剧院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结构进行全面升级,是对剧院功能的一次重大提升。”越城区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经理孟海樑告诉记者,近年来,越城区持续推进文化领域的提能增效。提升改造后的绍兴剧院将成为一个新的重要文化阵地,将拥有更先进的设施设备和更舒适的观演环境,为市民艺术欣赏、文化交流和文艺教育等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为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根据项目规划,提升改造后的绍兴剧院将迎来功能和美学的双重升级。在保留原有建筑面积与高度的框架下,新剧院将完成从“骨骼”到“肌理”的重构:整个剧院将迎来设施升级,观众厅优化调整为400多个座位,并配备先进声光电设备,采用经过曲线验算的座椅弧度,确保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动作。为满足现代演出需求,剧院还将增设排练厅、化妆间等功能区。此外,剧院还将保留原有部分墙体、门窗等构件,如1978年的雕花木窗,经激光扫描生成3D模型,最终将镶嵌在智能调光玻璃幕墙中,为的是留住城市记忆,强化剧院与城市的文化对话。
更隐秘的“温度”藏在工程细节里:电工组布线时特意绕过当年挂幕布的滑轨位置,为传统吊杆系统留下接口;木工组老师傅将拆下的门框泡进桐油,“要让年轻人摸到老物件的包浆”;就连新增的56个停车位,地面导视箭头都印着徐渭《墨葡萄图》的纹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傅一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