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入选全国优秀!绍兴这片“残山剩水”奇观还有哪些大招?

2023-10-21 15:10

来源:

日前,东湖景区以“水石非遗共赏”为特质,成为16个“2022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之一,引发了广泛关注。

“残山剩水” 天下奇观

“100多个参赛项目,东湖凭什么入选?凭的就是独特‘残山剩水’景观。”在东湖景区负责人宋亚娜看来,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湖就像浙东运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展示着运河千里碧波的故事,“水、石、非遗”是其中三个关键词。

绍兴素有开山凿石用于建筑的传统沿习。早在春秋战国、秦汉之时,人们就在此凿山取石。到了隋朝,越国公杨素为修筑越城,大举开山取石,遗留下一个奇特的石宕。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建设都城,修筑石塘、兴修水利,在此采石取材,开凿了连通都城与东边粮食、禽畜基地的运河——山阴故水道。日积月累,东湖成了以人工凿山开宕形成的风景园林,正如明张岱所言:“谁云鬼刻神镂,竟是残山剩水。”可谓天下奇观。

清末,著名书法家陶濬宣利用采石形成的峭壁、石洞、水塘,巧妙地营建了稷寿楼、扬帆舫、听湫亭、饮渌亭、香积亭等楼台亭榭和霞川桥、秦桥、万柳桥等造型各异的津梁,将石宕建成园林艺术精品。

宋亚娜表示,运河开拓、先人采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技艺传承文化,以及绍兴古城风貌提取的历史,构成了东湖线性文化遗产,“‘天下奇观’是天时,大运河沿线占‘地利’,绍兴古城有‘人和’,这些因素,最终使得东湖入选全国优秀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见人见物 更见生活

近年来,东湖搭上文旅融合的快车,打出了一套“实景+文化+体验”的组合拳,目前年游客量已超过50万人次。

水乡社戏是东湖的一块金字招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2018年,东湖景区建立了“水乡社戏展示基地”,在社戏演艺的基础上,全面融合民俗文化、曲艺文化、乌篷船文化,推出了“水乡·乌篷婚俗”的演艺活动。如今,水上社戏、水乡婚俗、撒网捕鱼等民俗和手脚并划乌篷船风景,已成为东湖独特的场景。

东湖景区的研学旅游课程研发也自成品牌。依托资源特色策划推出辛亥一课《中国梦 民族魂》、“乌篷船体验游”和“水石盆景DIY”等主题旅游特色产品,研发水石盆景、文创雪糕等东湖私房系列产品,为文旅融合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丰富的历史遗迹、旖旎的山水风光,再加上人文历史的活化利用和集民风、曲艺、技艺、习俗于一体的体验互动,都是浙东古运河及运河文化带的多维延展,使得残山剩水‘见人见物见生活’。”宋亚娜表示。

借势借力 同频共振

“东湖景区获此殊荣可喜可贺,但如何实现浙东古运河段水岸一体化旅游发展,做大文旅融合蛋糕,尚需破题。”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规划开发评审专家、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鲁锡堂表示,中国大运河旅游从线性角度看尚未完全畅通,但江南段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角度,完全可以考虑开发苏杭之间、杭绍之间、苏绍之间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再现明朝张岱所描述“夜航船”旅途。

“做好东湖这篇文章,可以为浙东运河东段旅游开发提纲挈领。东湖地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东古运河绍兴段,是浙东大运河及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运河活水相通。”绍兴市政协委员金伟国非常关注浙东运河,最近刚刚提交《关于浙东古运河以东片区三条老街的保护、整修建议》提案。“吼山,东鉴湖,皋埠、樊江、陶堰三条老街,绍兴段运河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构成丰富,不妨把东湖景区变成东湖大运河绍兴片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徐渭艺术馆、蔡元培广场、阳明故里等建设完成,仓桥直街、书圣故里等历史街区人满为患,“古城游”风生水起,东湖也可以借势借力,通过“运河”连接八字桥、书圣故里、东浦黄酒小镇等运河沿线节点,把古城的人流和红利引过来,为东湖景区赋能导流。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记者 殷俊 编辑:沈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