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八八战略”是一份回应时代要求、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是一个蕴含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思想库,是一篇需要创造性贯彻、创新性转化的大文章。
绍兴日报在“八八战略”20周年特别报道中,前期报道了一批典型,以点带面,侧面展示我市各领域、各层面践行“八八战略”的探索和成果。今天起,推出《“八八战略”的绍兴答卷》综述性系列报道,上、中、下3篇文章分别从“解题”“悟题”“续题”三个维度,探析我市践行“八八战略”的行动自觉和鲜明特色,激励全市上下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
只看东方北斗杓,彩云长在天地宽。
20年来,“八八战略”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通道。绍兴日新月异,富民强市之路越走越坚实。
知所来,识所在,明所往。
20年来,绍兴深刻领悟“八八战略”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参悟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感悟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为绘好“八八战略”绍兴篇章提供源源动力。
实事求是的问题导向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
20年前,习近平同志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基于当时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造性提出“八八战略”,成为回应时代要求、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
20年来,“八八战略”不断迸发出强大思想力量和战略能量,一直深刻启示绍兴:只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才能找到制约发展的“卡点”“堵点”,找准破题之策、求得发展之策。
产业升级固根基。
面对资源要素瓶颈进一步收缩,绍兴辩证看待块状特色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扶持数字经济,打出一套组合拳。
印染化工“跨域整合”,数字经济提升附加值,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抢滩集成电路高地,打造“万亩千亿”平台,引导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要素倒逼,逼出“亩均英雄”……绍兴连续10年获全省“腾笼换鸟”考核先进市,连续两年获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督查激励。
靶向施策补短板。
对准发展所盼、市场所需,绍兴强调问题导向,瞄准“靶心”。
投资审批,企业喊慢,柯桥区于是开启高效审批省级试点。省里下放13项权限,市里下放12项权限,区长签字等同省长、市长签字,审批时间从340天压缩到100天内。
在全国率先建立“中介超市”,只要符合条件的审批服务中介都可以来这里“揽客”。不仅大大缩减审批周期,还能为企业节省约20%的费用。中介评估联合服务做法作为浙江改革26条经验之一在全省推广。
民呼我应办实事。
坚持人民至上,绍兴不仅建章立制为百姓解燃眉之急,更设计载体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谋长远。
针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从政府“配餐”到群众“点单”;针对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呼声,一大批新建、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引进4家省级医院在绍建设分院,出台《绍兴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针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始终将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3%以内,低保标准提高到1050元/月……一系列民生举措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善谋全局的系统思维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观察时代大势、洞悉当代中国、谋划浙江发展的智慧结晶,是统筹兼顾的充分彰显,是系统观念的重大成果。
20年来,绍兴坚持将系统观念贯彻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统筹指导下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统筹。
城乡一体发展。
城市乡村,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失一翼不可飞,缺一轮不可行。
绍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打破过往的二元割裂;激活闲置农房、整市试点国家级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乡村沉睡资源;成为全省唯一全市域未来社区建设试点,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为载体,挖掘美好生活新场景……
绍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2年的2.06缩小到2022年的1.67。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野融为一体,成为命运共同体。
市域协同推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干大事、干成事。
2013年,绍兴县和上虞市先后撤县(市)设区,绍兴形成越城、柯桥、上虞三区融合发展的格局,一跃成为浙江省市区面积第二大城市。
立足全市域协同,绍兴构建“拥湾发展、中心引领、两翼提升、全域美丽”的市域发展总体格局,加快越城、柯桥相向融合,促进上虞“拥江西进”,推动诸暨“杭绍同城”、嵊新融合发展。
古城新城联动发展,三区融合发展,全市域协同发展。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为绍兴勇闯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新路子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与安全兼顾。
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绍兴20年一以贯之。
开展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绍兴”建设,一张“大平安”蓝图描绘至今。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成功夺得“平安金鼎”,实现区、县(市)“平安金鼎”满堂红。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出台全国首部“枫桥经验”地方创制性法规,充分调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素。一系列市域层面的生动实践,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绍兴样本。
改革开放的创新意识
20年来的指引和实践,深刻彰显改革开放创新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绍兴深知,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和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城市竞争,惟有以更大决心和毅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走改革强市之路。
从环境“无价”到生态“有价”,靠的是要素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从先进制造业到数字经济,靠的是让“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俊鸟”引领;从“刀刃向外”到“刀刃向内”,靠的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的“效能革命”……
当下,绍兴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升级版,牵引思想观念、市场机制、治理方式、领导体制等的全方位变革。
走开放图强之路。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绍兴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成功设立浙江自贸试验区绍兴联动创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绍兴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大平台,大力推进“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一大批越商企业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布局产业,逐浪大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是发展所需,更是主动为之。”全球染料龙头企业龙盛集团董事长阮伟祥说。
走创新驱动之路。
绍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坚持科技、人才、教育一体推进,持续加大科创投入、培育创新主体、建设科创平台、推动成果转化,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
这些年,绍兴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城市人才吸引力跃居全国第23位,绍兴科创走廊加速成长为引领全市、带动全省的创新增长极,推动实现更充分、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培根铸魂的胆剑精神
精神力量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彼此赋能。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绍兴谱写新时期“胆剑篇”20周年。
以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为内涵的“胆剑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的绍兴精神、绍兴文化、绍兴气质,是绍兴的“根”和“魂”,为“八八战略”在绍兴的落地生根提供了厚实的时代精神土壤。
“胆剑”铸魂,图强争先。
2018年,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重返“30强”目标。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了,如何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尤其在“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重返“30强”的冲刺之年,发展任务之重、目标追赶之切,更甚以往。
毫不畏难、绝不迟疑,保持定力、砥砺奋进。从优先保障防疫物资生产,到各行业逐步复工复产;从减税让利到“三驻三服务”一对一帮扶……绍兴咬定目标不放松,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复苏之路。
2021年5月,好消息从北京传来,绍兴位列“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29名。
“胆剑”固本,敢为善为。
绍兴出台《关于弘扬“胆剑精神”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的若干意见》《关于秉持“胆剑精神”以干部敢为引领“四敢”担当打造敢为善为、图强争先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对敢闯敢干、锐意进取的干部,注重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人文上关怀。
全市各级干部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以干部敢为带动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担当作为成为绍兴干部的鲜明标识。
全市各地坚持高质量选人,下大力气发现、回引优秀人才,着力摸准人选、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村级组织换届后,绍兴村社“领头雁”同时实现乡村回引人才、致富带头人、全日制大学生大幅上升和平均年龄下降。
全市上下将“图强争先”的使命融入灵魂、付诸行动。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第4位;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市;连续6年获得全省治水最高奖“大禹鼎”;圆满完成“无废城市”国家试点;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成为当之无愧的“东亚文化之都”……
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
时间不会辜负每一次奔跑,不懈的坚持同样重要。
回望深入践行“八八战略”这20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是绍兴每一步前进和每一次成绩取得的关键。全市上下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让梦想不断照进现实。
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精准发力出硬招。这是绍兴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进程中,所领悟到的宝贵经验。
坚持做强经济。
2002年至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886亿元增加到7351亿元,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从0.24万美元增加到2.04万美元。
坚持做大城市。
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提升城市内聚外联度,主动融杭联甬,更好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重塑新优势。
坚持做优生态。
从美丽环境到美丽经济,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碳资产互惠等创新模式不断创造出绿色生金的传奇。
坚持抓好落实。
相继推出“晾晒制”“赛马制”等督查考核落实机制。今年又开展“敢为善为、图强争先”晾晒比拼,改革重塑考核体制,迭代升级实绩赛比活动,精准考核识别工作成效,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
坚持做实基层。
20年来,持续擦亮驻村指导员、民情日记、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三张基层党建“金名片”,并将其与“枫桥经验”“三驻三服务”有机结合,做强做优基层党建,构建服务新模式,为绍兴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注入充沛活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何超群 胡诚浩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