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绍兴有5处碑刻刻石名列其中。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绍兴列入我国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5处碑刻刻石是大禹陵景区的会稽刻石、禹陵窆石题记、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曹娥碑和大禹陵岣嵝碑。在5处碑刻刻石中,大禹陵景区占有3处,显示出会稽山大禹陵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金石光映越地,名城尽是瑰宝。会稽刻石是秦始皇南巡会稽时由丞相李斯所书,俗称“李斯碑”。
会稽刻石
相传,原碑在秦望山,现碑为清人依旧拓复刻,藏于大禹陵碑廊。会稽刻石以小篆书写,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是一件十分珍贵的书法作品。碑文内容为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字体为秦统一文字——小篆。
禹陵窆石,相传为禹葬会稽时所遗留的葬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窆石上最早题刻为东汉永建元年的展祭之文。最晚的为民国二十年绍兴知名书法家徐生翁所题“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九字。
禹陵窆石题记
禹陵窆石题记是珍贵的刻石,是后人纪念大禹治平洪水,奠定中华民族首个国家的历史功绩的最直接的物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鲁迅曾专门对其进行研究。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是浙江省现存最早的土地买卖的地券实物,也是浙江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又名大吉碑,在越城区富盛镇跳山东坡上,刻石高3米,长2.3米,共刻22个字,它是以隶书刻成。其上所刻分上下两列:上列刻有“大吉”二字,下列刻有“昆弟六人,共买山地,建初元年,造此冢地,直三万钱”。旁有清吴荣光题跋。
汉建初元年买地刻石
曹娥碑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名碑,又是记载东汉孝女曹娥事迹最直接的物证。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曹娥碑高2.1米,宽1米,字体为行楷。
曹娥碑
岣嵝碑又称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等。原碑立于湖南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绍兴府知府张明道,按长沙岳麓书院的拓片翻刻而成,立岣嵝碑并建石亭,位于大禹陵庙中轴线南端。
岣嵝碑
岣嵝碑的字体苍古难辨,类似蝌蚪文或鸟篆。因其字形独特,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据明代学者杨慎考译,碑文由77个字组成,记述了大禹治水的过程。岣嵝碑记是述大禹功绩的珍贵遗物。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处长马峰燕告诉记者,浙江省有38处(通、方)文物入选国家《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目录》,其中,绍兴就有5处入选,充分体现了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5处碑(题记、刻石)涉及我市大禹陵、汉建初买地摩崖刻石、曹娥庙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是绍兴的文化瑰宝。绍兴将切实做好列入《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的碑刻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工作,守望护好国家的宝贝。(照片由市文物局提供)
作者:越牛新闻首席记者 周能兵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