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9平方公里的古城核心区是绍兴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集中了鲁迅故里、书圣故里、青藤书屋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历史遗迹。
如何保护利用好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一直以来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近年来,绍兴以“全城申遗”推进整体保护,确立了“一城一桥三故里”的发展框架,去年又颁布实施了《古城保护利用条例》,建立起一部法规、一个机构、一项基金、一张清单的“四个一”体系。这些规划、法规到底管不管用?
2020年12月3日下午,绍兴税务大楼拆除现场。
2020年12月3日下午,绍兴税务大楼拆除现场。
12月3日下午,绍兴城管大楼和税务大楼同时启动拆除。这是继绍兴大厦、震元堂之后,古城里拆除的第三批高楼。被纳入拆改论证范围的总共有178幢高楼,几乎全是本世纪初的现代建筑。而被排在拆除名单001号的正是曾经为绍兴市地标的古城第一高楼——王朝大酒店。绍兴市这样大力度地跟高楼“过不去”,到底想干什么?
被纳入保护范围的绍兴古城,面积9.09平方公里,城内府山、塔山、蕺山三山鼎峙,河网纵横,“显山露水”是绍兴古城有别于其他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但古城内过高的现代建筑却挡住了这些重要的“外形”。
幸运的是,绍兴人一直念念不忘自己最初的模样。在长期的探索中,绍兴逐渐形成了有依据、可操作、能持续的古城保护模式,特别是在2013年划定了绍兴古城天际线的高度约束,以六层楼房为标准,檐高不超过19米,楼高不超过24米。
震元堂拆除现场工人在操作。
震元堂主楼被拆。
绍兴大厦拆除现场。
2019年4月,在经过8个月的反复论证之后,绍兴颁布了古城保护第一部地方法规《古城保护利用条例》,把“削楼”标准明确写进了地方法规。为了论证这根“天际线”的标准是否合理,绍兴市人大和名城保护办公室广泛征求意见。
2019年11月,绍兴市率先将原市政府两幢12层大楼降到5层以下,改造成了“绍兴名人馆”“中国气象博物馆”和“清廉馆”。绍兴市名城办有关领导表示:“这是温和的一个逐步引导的过程,我们把原来的市委市政府(大楼)先降下来,就起到了示范和体验的作用,如果老百姓感受这个降层效果是可以的,我们再逐步推进。”
从重新审视古城的“天际线”,推进“新城、老城”互动,到大力提升宜居的“水平线”,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保”下来的绍兴古城,正在不断拓展既有“江南风”又有“国际范”的古城“风景线”,努力探索一条以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古城保护利用的新路子。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去留”之间的抉择,考验的正是政府的思路,更是能力与担当。
作者:记者 余斌 黄霄 摄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