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沿着安华北路驱车北上,驶入安昌街道盛陵村,只见印染文化特色路别具一格,幸福公寓内笑声阵阵,新建的党建广场上歌声飞扬……就在上半年,盛陵村还作为全区唯一一个乡村,入选浙江省文化示范村。
水润乡邻,富裕泽民。近年来,盛陵村努力加强村文化建设,一手抓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手抓文化生活的繁荣,村里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赢得了村民们的大拇指,大伙儿都说,在新农村的蝶变之路上,他们“转角,就遇见了美好”。
文化引路,合力共建美丽家园
步入村内,老远就被一条浓浓工业风的特色乡路吸引。梭机、织机、定型机、加弹机等废旧机器摇身一变成为“老物件”,点缀在七彩墙绘的路边。
淘汰下来的老机很常见,但在农村做一条“艺术路”不多见。“我们村是老牌工业村,去年,我们对一家老旧印染厂房进行了道路拓宽、立面改造,打造成一条印染文化特色路,给新农村加点‘料’。”村党委书记徐汉军介绍,这些惠民工程极大提升了村庄人文环境,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与水相连的老村庄,横塘绵亘村塘相望,当年盛女摇船救君王,琉璃阁灯塔照海港。与水相连的老村庄,繁荣和谐美丽风光,家家勤劳致富迎朝阳,热衷公益心善良……”一首村歌《水泽盛陵》道出了安昌街道盛陵村的历史、村风和民风。就像村歌中的美好期盼,盛陵村扎实开展党建和文化品牌建设,树立村标,建起文化长廊、党建墙,编写了村志,创作了村歌,建设了村史馆,村内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
阅览室内5000余册“干货”,礼堂内点歌机、有声读物墙、触摸显示屏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视听室、健身室、棋牌室成了村民休闲新去处,最让大伙儿开心的,莫过于拥有宽敞洁净的大舞台。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了文化礼堂,我们真当有福气哉。”
“里子硬、面子足,作为全区硬件最好的文化礼堂之一,给草根明星提供了‘星光大道’,每年开展活动40次以上,棋类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操比赛……疫情来之前,都忙不过来呢!”文化礼堂管理员徐雪芳笑着说,由于人气一路攀升,还被评为了区五星级、市四星级、省五星级文化礼堂。
趁热打铁,村两委以“清风盛陵”为主题,开展了清廉村居建设。打造了清风路、清风园、清风台和清风亭等清廉阵地,并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清廉小故事、清风小口号,清廉意识已在全村深入人心。
以文化育人,不断深植文明新风
文化,柔软一座村,润泽一座村。盛陵村不仅大力建设文化阵地,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搭建起一个个传播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两年前,村文化礼堂推出“缘聚盛陵”周末剧场,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两年来共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近百场,在全区乃至全市已小有名气。
由于盛陵村的文化礼堂与家宴中心相连,偶尔“周末剧场”遇上了村民的宴席,不得不让出场地,但文化礼堂依旧不会冷场,组织者会用其他的小培训来充实周末。村民们说,这里还开展过一堂“妆点你的美”化妆培训课,不少素面朝天的村民,学习修眉、隔离、打底、眼影、口红等,不光让自己变得更靓,也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文化浸润下,盛陵村社会和谐,人心向善,涌现出一大批热心公益人士。2014年,盛兴企业董事长徐卫东“退二还宅”建设了一个全新的住宅小区“盛兴家园”,把印染公司腾退的1600余万元政府拆迁补偿款全部用作项目的启动资金,无偿捐献给村委用作住房解困,废弃的旧厂区变成了崭新的94栋小别墅,解决了住房困难户的当务之急。“从老破旧的平房住进了现代明亮的小别墅,圆了一家多年的心愿。多亏了政府和好心人!”村民潘世根眉开眼笑。
又如村乡贤会会长陈建钢,每年重阳节和春节都要为6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去大米、食油等慰问品,对于特困户还有外加500元的慰问金。从2012年开始,他又为村里100多位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红包。此外,村里的盛兴慈善基金会目前已发放各类救助750余万元,受助人数已达3500余人。
作者:记者 郦曼丽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