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古琴大师龚一论“琴道”

一半在弹奏之功 一半在琴声之外

2019-12-02 10:41

来源:绍兴网—绍兴晚报

昔舜琴以歌南风,注定了古琴与绍兴结下深厚的渊源。近日,在绍举办的首届“越地琴学普及论坛”中,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古琴教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先生的现身,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200多位古琴爱好者来到绍兴,聆听大师琴学理念,与大师面对面交流。

演奏 弹奏前对乐曲内容“深呼吸”

习琴刚入手很容易,花点时间在“抹挑勾剔”上,很快可以有收获,可是易学难精。

78岁的古琴大师龚一,结合前一天晚上在观赏绍兴古琴爱好者们演出中的感受,跟大家分享了“怎样弹好古琴”的理念。

在他看来,弹“好”一首琴曲,是有着相对的客观标准。在音高音准、节拍节奏和技术技巧之外,演奏者对乐曲内容理解、体会的正确与否及深浅,直接关系到听觉效果。

他建议,习琴者在练习一首乐曲前,有必要阅读一些有关的史籍资料,并悉心领会。如与《广陵散》有关的《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韩”的记载;《胡笳十八拍》主人公蔡文姬的身世与东汉末年战争的背景资料;《潇湘水云》的作者郭楚望及南宋末的政治动荡,都是在演奏乐曲之前,应有所研究和了解。对于山水题材的乐曲,演奏者如能在名山大川中作一番体验感受,则更有利于乐曲的表述。

由于古琴曲基本上都是古曲,一个演奏者如能体悟古代的文化氛围,能大致把握古代的精神脉搏,对古曲的演释是会有所裨益的,为此他建议,古琴爱好者可以通过古文名篇、古诗词、古书画、舞台等去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还可以通过太极拳感受何为内力、韧劲与虚实,再借用到古琴曲一个乐句或一个音的处理上。

针对一些片面认为“古琴音乐是轻微淡远的”“是抒写自己胸臆”的弹奏理念,龚一认为,如果是个人的感悟体会,则无须评论,如果向社会广泛介绍的话,则有失偏颇了。演奏者是二度创造,必须以尊重原作的创作意图为前提。

如弹《广陵散》就要充分表达聂政刺韩的内容,必须如古人说的“兵刃杀伐”“指边生霹雳”;弹《胡笳十八拍》如果不是以东汉末战争为背景,表现母子骨肉分离、极其悲切深情的情感,也将其弹成“轻微淡远”则有些背离本意了。

俗话说“弹什么,要像什么。”不能以弹奏者偏好随意理解去演释乐曲内涵。因此,对传统文化必须有深入的学习体悟,才能有正确、到位的再现,才能弹好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怕断了,更怕乱了。现在的古琴教学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普及古琴教学工作非常重要。”龚一表示,如今的古琴教学没有标准,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只有在古琴教育者中普及正确的琴学理念与演奏技巧,才能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到真正的古琴艺术。

欣赏 好的琴声让人安详得静气

多听方能知味,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道理。

如何欣赏古琴之美,习琴60余年的龚一先生认为,习琴、听琴曲要进入文人语境,一半在亲弹,一半在琴之外。

如今听同一首古琴曲,不同流派演绎的“味道”会不太一样。现在的古琴流派,比如广陵派、浙派、虞山派、九嶷派、梅庵派、川派、岭南派等,大多是按照不同琴派所在的地域所分,有些也按照演奏风格来分,没有定论。但龚一认为,一首曲子好不好,不是流派好不好,关键是演奏得好不好。怎么算把琴弹好?音准、节奏准,让人感觉心情平静、安详、舒适,那就成功了。

清代琴家徐常遇曾说:“古琴曲传至今日,大多经过删汰而成其曲。”比如古曲《平沙落雁》在历史上曾有一百个版本,但流传至今只剩下三五个版本。音乐是随着时间,随着演奏者变动而演变的,它的生命力有赖于演奏者对其正确的演绎,从而在生活中不停地流传。

龚一表示,现在喜爱古琴的人很多,这是好事,但大多数人崇尚的只是古琴的外壳,喜欢的仅是风雅的形式。

古琴是中华民族精神、美学的表现。听有些琴曲时,内心获得平静、安详,排除了杂念;听有些琴曲时,感受到悲伤或感慨。那可以说是体会到了古琴艺术的美。

“古琴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门类,遗憾的是一些附庸风雅的弹琴者们给古琴附加的神圣意义,让不少普通人对古琴敬而远之了。”绍兴古琴研究会会长金少余告诉记者,筹办这次古琴普及论坛,也是想破除这种偏见,让“零基础”的人也可以认识古琴,知道古琴并不难以走近,随时可以尝试,也随时能够欣赏,在优雅的琴声中传递出我们的文化自信。

作者: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王珏 文/摄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