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的古城中心偏北,有一条弄名叫新河弄,新河弄因新河而得名。
写“慈母手中线”的唐代诗人孟郊有个从叔名叫孟简。1200多年前,唐元和九年(814),这位孟简来绍兴做官,出任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史,驻山阴。
孟简是个好官,在任期间,为使绍兴城内河道网络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在县署北开凿河道,东与府河贯通,西与西小河相连,公元815年,新河凿通,从此打通了西小河和府河,促进了两岸的商贸发展。后该河所在区域及河旁之巷弄皆袭用其名。
500多年前,明朝内阁大臣吕夲在老家——绍兴新河弄选定宅基。1583年,占地48亩的吕府十三厅建成。吕夲回家省亲,由水路上岸后直进大门,护卫的马队则由一侧的马弄入府。
由于吕府三面环水,只有东西一条石板路通向街市。为了自在,吕大人选择骑马上街,穿过马弄,到达上大路。
而吕府的正对面,正是绍兴特有的“水上驿馆”。那些经水路上京赶考的人,由台阶而上,在绍兴逗留一日或者数日,有的拜访绍兴的名人豪客,有的借此欣赏江南的水乡风貌。
“这真的是我们看过最原生态的绍兴!”站在吕府门口,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两位教授感叹。
新河弄历史街区是典型的台门建筑区,内有宋家、马家、钱家、陈家、沈永和等多处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台门古宅,区内西侧有一条杜家弄南北穿过,形成深宅大院古朴、幽静的街区特征。
今天的老街区,还住着上百位80岁以上的老人。有的出生于此,有的是嫁过来的媳妇。
正在吕府后门准备午饭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的老屋有500多年历史,“闹中取静,有桥有水好风水,生活在这里,才是‘绍兴味道’的生活。”
“新河弄不仅是一个活的街区,还是个动的街区。这里天人合一、山水相映,最难得的是这种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是古城文化历史精华的核心。保护好这片街区,也就保护了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存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化遗产。”绍兴城建研究者屠剑虹说。
在这里,人们相信一句话,就是“以人养房”。“有人住着,随时能发现问题,及时去保护。”越城区铁甲营社区主任陈丽萍说。
站在谢公桥上,远远望去,吕府十三厅,看不到边。马弄口,有老人们搬出藤椅开始闲聊……
作者:见习记者 周梦琪 文 记者 樊 蕾 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