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阿谦(左)正在制作乌篷船。
於越先民作楫驾船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於越先民已有了船桨和独木舟。自古以来,绍兴地区一直是我国造船业的中心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船到唐朝的海船,绍兴的造船业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乌篷船则是水乡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这种靠脚躅桨产生动力的船只,不仅是当下绍兴独特的旅游景观之一,还曾经是绍兴人民生活中离不开的交通、生产工具。如今,在绍兴掌握乌篷船制作技艺的传统艺人已为数不多,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蒋阿谦便是其中之一。
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曾是越人绝技
夏夜的绍兴迪荡湖畔,人们常能看见一位老人独自摇橹泛舟于波光霓虹间,他就是蒋阿谦。与乌篷船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如今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每天仍要上船待一会儿。对于乌篷船,他有着和电影《海上钢琴师》主角一般的执念和纯粹的坚守。
出生于越城区灵芝镇蛟里村的蒋阿谦,12岁时便与师傅下河捕鱼了,大部分水乡人皆是如此。“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南宋陆游也在诗中描绘过绍兴水乡旧时的寻常之景,娴熟行乌篷船于水面是每位渔民的“成人礼”,正如《越绝书》所言: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驾船,在水面飞速行驶,是越人的一种绝技。
“划乌篷船是一门学问,手脚要协调配合,手是方向,脚是动力。”蒋阿谦介绍,乌篷船的划船技术,主要包含两个关键部分:首先是掌舵,相较大部分船只靠手做动力和掌握方向不同,乌篷船通常在开阔的水面行驶,行船者将船桨搁至右手腋下,同时靠至船尾、探入水中用来掌控方向;其次是动力,乌篷船的划行动力仰仗于脚力,这也是乌篷船划行的最大特色:双脚放置于桨的末端,右脚用来固定桨的位置,使之不滑落,左脚用来做动力,两腿一伸一缩,桨就一上一下地击水推进,时速可达10多公里。
量尺寸。
3年后,蒋阿谦水中行船如履平地,他却选择了上岸学习制作乌篷船。其实,那时的乌篷船就好比现代人家里的汽车,每户人家都是自己来保养修理,“船不用时,都歇在桥下,舍不得晒太阳,定期给船补灰上漆,每户有船的人家都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船身,因为那时船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一家人的生计所托。”蒋阿谦说,在掌握了行船技术后,他开始对制船着迷了。
鉴于乌篷船要靠脚摇橹、手持船桨才能驾驶,所以在制船时就要考虑到划船者的力气大小,手脚长短,量体裁衣,才能让驾驭者得心应手。比如桨橹,其轻重、大小、厚薄都十分讲究,制作优良的桨橹,划船者操作灵便,毫不费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蒋阿谦到邻村阿松师傅处,认真学习了3年乌篷船制作手艺。
上油泥灰。
昔日乌篷船都是量身定制,鲁迅曾坐着大乌篷船去赶五猖会
“人言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当我学习了制船后才知道,其实,制船比撑船还要辛苦,除了体力,还要用脑力。”蒋阿谦说,乌篷船的制作共分三个部分:船体、船篷和橹桨。
船体制作时,先设计图纸,确定造型,取优质水杉、松树、香樟、水曲柳等为制作材料,然后按尺寸划线放样,锯出各个组件进行拼接组装,成形之后,缝隙处要用油泥灰密封,以防渗漏,再涂上桐油,一般要涂多遍,这是保证船不漏水的关键所在。
船篷制作要先用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有三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箬,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铝丝扎住所有竹料,一般以冬竹为宜。篷的多少则以船的长度为准,有五扇、七扇、九扇、十一扇不等,一般的乌篷船多指小乌篷船,以五扇为主。其中固定的叫定篷,活动的篷可以开启,便于乘客上下。船篷扎好以后,再用桐油、猪血、黑粉煎熬成“黑油”涂于篷的外部,使整个船体乌黑透亮,又能防止雨水渗漏,乌篷便制作完成了。
细凿。
船桨和橹的制作,需要根据订船者的体型和力气来量身定做。
一条制作精良的乌篷船若是保养得当,能用上十多年。“我现在划的乌篷船就有十多年了,这船和景区里看到的乌篷船不太一样。”蒋阿谦说,景区的乌篷船,都是放在露天之下,烈日暴晒、风吹雨淋,所以船篷的竹箬很容易损坏,船篷容易裂开,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景区里就用铁篷代替了竹篷,乌篷船的韵味也就打了折扣。
其实,绍兴乌篷船不光有脚划船,也有画舫大小的乌篷船。大船船身雕刻着花纹等图案,船头上雕刻着虎头形象的动物,其实是一种水鸟“鹢”,其状神秘可怖。传说“鹢”这种怪鸟“居海内,性嗜龙,龙见而避之”,所以船头刻有鹢首行船可保障平安。这种乌篷船的船身较为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舱宽可以置桌椅,供游人打牌、饮宴,航速较快。《阿Q正传》中描绘举人老爷从城里装载着家财到未庄赵府避难所用的船,就是它。在大船中有一种名叫“明瓦船”的,其中的三明瓦是在船的两扇定篷之间装一扇半圆形的遮阳篷,三扇篷的木格子上,嵌着一片片一寸见方的藻蛎壳片,既避雨,又透光,所以叫它明瓦。鲁迅小时候就是坐这种有“三道瓦窗的大船”到东关去赶五猖会。
此外,鲁迅笔下还提到“文人的酒船”,这酒船俗名“梭飞”,有两个“石墩磉”放在船头,用以压船,以免行船时船头上翘影响速度。船中可摆竹椅长凳,乘客可坐可卧。这些大乌篷船从前多是少数官宦、富商做客、游览、扫墓、迎亲、看戏时用的,多少有点竞奢斗富的意味。
用油泥灰密封。
乌篷船的功能变了,制作技艺也快失传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乌篷船仍是水乡人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那时,家里置一条船要六七百元,如同现今家庭买房置车的水准。
“那时,船是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一家人的生计。”蒋阿谦记得,那时除了打渔,还靠运输养家,摇船从越城区城南至坡塘需要一个上午,从柯桥至钱清需要一天时间,再从钱清至萧山又是大半天。“后来,我从绍兴前往上海捕鱼谋生,仅是行船就要两天半,吃住都在船上,两个人换着摇船,晚上也不停歇,看着星星导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体系,交通十分便捷,河道也随之被大量填埋,乌篷船作为水上交通和捕鱼工具的功能正在日渐消失。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乌篷船才由交通工具逐渐转为旅游特色。”蒋阿谦介绍说。1998年,他回绍兴开始当乌篷船的船老大,在与乌篷船相伴的日子里,闲时常在船上做运动,在乌篷船上翻跟头、竖蜻蜓等。不料,这些举动竟然吸引了很多游客,也让他在船老大中声名鹊起,成为绍兴船老大的领头人。
成形。
虽然乌篷船仍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是越文化的精灵。但如今船工年纪普遍偏长,从事乌篷船手工制作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这成为乌篷船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现在仍在工作的船老大几乎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绍兴估计有一两百人,每年都在以十来人的速度减少,而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当。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乌篷船的匠人就更少了,估计只剩五六人了吧。”蒋阿谦说,他有一位徒弟叫冯新昌,今年50多岁,在犭央犭茶湖有一个私人作坊,仍在接订单制作乌篷船,此外,松陵船厂也还在从事乌篷船制作。
乌篷船制造成本较高,工艺繁杂,个人或企业很少愿意承建,其制作技艺濒临失传,后继乏人,因此,保护绍兴乌篷船制作技艺迫在眉睫。随着乌篷船数量的减少,乌篷船手脚并用的划船技艺同样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濒危状况,现在会划乌篷船的人年龄大致都在40岁以上,青少年基本无人会划。
乌篷船制作技艺折射出绍兴人民的匠心与智慧,其造船手法与划船技艺在中国造船与划船技艺中可算是独树一帜。如今,以乌篷船为载体的水上旅游蕴含着较大的旅游经济价值,培养船工和传承制船工艺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记者手记
珍视“无形的过程”
“绍兴非遗”开栏已有半年,在这期间,记者接触、采访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当地非遗保护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很多传承者的工艺得到了挖掘和保护,但仍不能否认很多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日趋脆弱的现实。与有形的历史遗迹或文物相比,这些手艺人最为看重的那些口传心授的“无形的过程”,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何为无形?就是指制作的过程,与工业化大生产的过程迥异,如上虞特色五香豆腐干手工制作过程中点卤的技巧,嵊州仙家岗芽茶的嫁接奥妙,诸暨同山棕丝编制蓑衣中打棕线的诀窍……这些需要长年领悟、精雕细琢、心口相传的“无形的过程”,蕴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与民族精神,有了这些“无形的过程”,才能保证非遗的生命活态,才是有灵魂的完整传承。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保护”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确认、研究、宣传、弘扬、传承……这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那么,非遗代表性传承者的手艺精髓便是“生命力”的根本,比如每年在绍兴城市广场举办的非遗集市,就是以展示精髓为初衷的保护,受到了传承者和广大市民的肯定和欢迎。
手工艺真的很难传承吗?并不见得,目前网上手艺社群众多:木工、厨艺、皮具、编织等爱好者群体并不小,令他们乐在其中的不正是“无形的过程”吗?这与非遗项目中的酿造、腌制、泥塑等可谓异曲同工,重视并保护好非遗内涵价值中的“无形过程”,创新载体,也能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记者 潘晓华 实习生 孔卿媛 文 记者 樊 蕾 摄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