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普陀渔业何以能领跑全省走在全国前列

2019-11-12 10:42

来源:舟山日报

壹 成就与背景

2018年全省渔业经济年报显示:舟山市普陀区渔业发展再创新纪录——全区渔业经济总产出191.5亿元,增加值58.16亿元。水产品总产量78.63万吨,产值73亿元,继续领跑全省。其中远洋渔业产量36.04万吨,产值35.46亿元,分别占全区捕捞产量74.87万吨的48.13%和捕捞产值65.82亿元的53.87%。尤其是远洋鱿鱼产量达到29.53万吨,占全国鱿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鱿鱼之乡”。全区渔民户均收入、劳均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74万元、8.23万元和3.25万元,比2017年增加11.33%、11.18%和9.5%。还提前超额完成了农业农村部和省政府下达的减船减功率“双减”任务,并开展了沈家门渔港经营管理改革试点,成为农业农村部舟山国家绿色渔业发展实验基地的创新中心。

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靠普陀区委、区政府的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渔民兄弟的战风斗浪、砥砺拼搏,渔业行政等部门的开拓进取、精心指导,更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积累。尤其忘不了的是,1993年冬至1994年春声势浩大的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在舟山市委、市政府,普陀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下,3个月时间里,调派300余名(次)干部深入海岛渔村,做细工作,先后指导帮助40个渔业村社和11家渔业公司“转制”,将2亿多元集体存量资产通过评议折价、有偿转让(下放)给在岗生产渔民,实行产权转移,重新优化组合为股份合作经营。至1994年4月,全区116个渔村、2.5万余名渔民、3425艘(对)渔船全部成为产权明晰、机制灵活,风险共担、利益同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这是普陀渔业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渔业体制重大变革,也是渔区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步骤,它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难度非常大。

贰 问题与对策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全国海洋渔业重点县,普陀区面临近海资源衰退变化、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之挑战,而且“标兵(山东荣成)越来越远,追兵(宁波象山)越来越近”。当时普遍实行的大包干“四费”定不足、交不齐;许多地方村级集体经济被“剥老牛皮”,投入明显减少,造渔船、添设备势头减弱,技术骨干大量“跳槽”外流,影响正常生产;集体“统”的调控职能日益削弱。一年一度转汛难度越来越大,区乡(镇)村干部都成了“救火兵”,忙得“焦头烂额”,很多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同时不爱护集体财产、开支大手大脚、调整作业缓慢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上述种种矛盾的产生甚至激化,其根源就在于大包干体制下渔村财产所有权不明确——集体财产看似人人有份,其实人人无份,渔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责任感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普陀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以下对策:

1.重用能人当好参谋,通过“三看”找准问题。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普陀区委区政府放开手脚,重用能人,让精通业务、曾因业绩突出荣获农业部“全国渔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普陀渔业经营管理站站长、高级经济师葛银水充当攻坚改革领军人物,充分发挥他的经营管理特长,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为政府出谋划策。葛银水带领经管站干部加班加点,调查摸底,起草文件,为领导写报告,为同事作辅导,为渔民解难题,为基层排忧愁。同时通过“三看”,找准问题看清发展趋势:一从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看,推行股份合作制势在必行;二从本地和浙南实践看,股份合作制显示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威力(象山、温岭“造大船、创大海、发大财”势不可挡);三从当前普陀渔业大包干村社、公司存在矛盾和问题看(集中反映在劳力难排、“四费”难交、财产难护、资金难筹、班子难扶、作业难调、转汛难搞、机制难活等“八个难”),生产关系已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迫在眉睫。

2.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原则,把调动积极性,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针对存在问题和困难,普陀区通过群策群力,形成思路,然后精心设计,制定政策。 1993年12月31日,普陀区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行渔业股份合作制的政策意见》(普政101号),明确规定并实施转制:一是明确转制的指导思想,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唯一标准;二是坚持资产按实评估、折价有偿转让的原则,不准无偿肢解、瓜分集体和国家资财;三是妥善安排劳力,以保证体制转换平稳过渡;四是乡镇级渔业公司存量量化与增量吸纳相结合,建立新经营机制;五是从各地实际和经济实力出发,处理好老年退休渔民退休金;六是分别不同性质,处理好社员、职工的欠款,偿还社员、职工向村社(公司)投入资金和实物;七是物色合适人员,配好村级班子;八是继续强化村社(公司)集体经济和乡镇级服务站对股份合作经营渔船管理与服务;九是加强领导,合理部署,注意方法。作为普陀渔业转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渔区股份制改革。

转制给普陀渔业注入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使渔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渔民手中有了权——生产资料所有权、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钱——股份合作以后“缴足公负费、剩下归自己”,渔民投资造船、调整作业、节约成本、学习技术、闯荡大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994年至1996年三年更新建造外海钢质小渔轮700余艘,基本实现捕捞渔船钢质化、助渔导航仪器化、作业方式多样化,渔业产量破纪录。转制后第一年,全区渔业总产量突破30万吨大关,比1993年增长30.93%;1996年又破40万吨大关,再创新纪录,为解决人民有鱼吃、出口多创汇作出了积极贡献。由于渔业发展成效显著,普陀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全省渔业生产先进县(区)荣誉称号。此后,普陀区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主攻方向,渔民兄弟依据灵活的经营体制、强大的筹资能力、先进的捕捞船队、过硬的捕捞技术和多样的捕捞工具,“南征北战”,战天斗海,集资购船去北太、南太钓鱿鱼(李科平带头群众渔业闯北太,虾峙岛成为“中国远洋鱿鱼钓第一镇”),组织船队到印尼阿拉弗拉海捕大黄鱼,印度洋捕金枪鱼,日本海灯捕秋刀鱼,普陀远洋渔业产量占到捕捞总产量的近一半,去年远洋产值已经超过国内捕捞。在渔业生态引领、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系浙江省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浙江通志·渔业志》执行副主编,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客座教授)

作者:严寅央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