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风从海上来 227平方公里滨海新区筑梦“深蓝”

2019-09-30 09:58

来源: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同舟,70年砥砺奋进!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70年,在杭州湾北岸,嘉兴港及滨海新区沐浴春风、走向深海,也奏响了一曲激昂奋进的发展“交响乐”。

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嘉兴港人充分利用国企民资多元合作,联姻宁波、上海等大港共同发展,快速完成乍浦港区建设,启动独山、海盐港区开发,港口规模不断壮大,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短短30年,嘉兴港从一个年吞吐量不到十万吨的渔村码头,发展成为年吞吐量9600多万吨的现代化中型港口。日前嘉兴港更是首次进入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榜单,名列第96位。预计今年嘉兴港将实现“亿吨级大港、两百万标箱”的发展目标。

港产联动、统筹发展,以港口为龙头,嘉兴港区、独山港区、大桥新区各开发主体勠力同心、砥砺奋进,滨海新区产业发展不断上演“春天的故事”。招商引入大项目、全力打造大平台、规划培育大产业、发展涌现大企业,滨海新区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和带动力日益凸显。2018年,新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57亿元,以占全市1/15的面积、1/2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7的规上工业产值。

开放的“新高地”,改革的“新地标”,发展的“新沃土”,滨海新区正不断迸发出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争当建设大湾区的“排头兵”。

从渔村码头到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 “东方大港”百年梦圆

1917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从上海乘巡洋舰到乍浦。面对宽敞的海域不由惊呼:“这里无泥沙之害,其正门出自东海,大远洋轮可随时进出,一个优良的港口。”次年,先生在上海写下著名的《建国方略》,首次提出建设“东方大港”的设想。

嘉兴港,是浙北杭嘉湖地区唯一的出海口和对外贸易的主通道,也是长三角的重要港口。然而,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码头都只有零星的货船来靠泊。

改变从1986年12月12日开始。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芦苇萋萋的滩涂上,乍浦港扩建工程正式启动。从这里出发,向海而生,嘉兴港人开启了建设“东方大港”的征程。

然而,强港之路并不好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乍浦港区依然只有2个泊位、2台最大起吊重量为5吨的小门机,道路还是石子路,周围依然是整片整片的芦苇荡,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当时的港口,货物以件包装、袋包装的杂货为主,机械化程度和作业效率都比较低下,货物装卸主要依靠人工,一年的吞吐量也只有三四十万吨。

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1月。那年,乍浦港经国务院批准为一类口岸,可以对外国籍船舶开放。随着口岸开放,港口的外贸吞吐量快速增长,不过当时还没有集装箱,都是件杂货。

2002年,嘉兴港发展再进一步。这一年,首艘来自宁波港通的集装箱船“旭阳轮”载着72个空箱来到嘉兴港,从此开启了嘉兴港集装箱作业的历史。

“嘉兴港是浙北及苏南、皖南地区便捷的出海口,要积极配合环杭州湾地区滨海工业带的建设,搞好港口规划布局,同时积极配合上海港布局调整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于2002年、2006年两次到嘉兴港视察,为嘉兴港发展指明了方向。

遵循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嘉兴港明确了“海河联运最佳特色港、区域经济发展最佳产业港、国际大港最佳合作港”“三个最佳”的发展战略,并按照这一定位不断加速发展。

2008年3月10日,是嘉兴港发展历程中另一个重要节点——嘉兴港和宁波港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通嘉兴—宁波集装箱内支线,嘉兴港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依托内支线,嘉兴港每日都有集装箱班轮发往宁波。对杭嘉湖地区的企业而言,班次密度提高了,物流成本降低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从嘉兴港中转集装箱。2008年当年,嘉兴港集装箱吞吐量就从3.7万标箱跃升至10万标箱。

此后的嘉兴港发展可以用“高歌猛进”来形容。伴随着与上港集团的全面合作,以及2016年实现全域开放,嘉兴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有人说,近十年嘉兴港可能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港口。这并不夸张,笔者注意到,仅集装箱吞吐量这一项数据,嘉兴港过去10年的年均增幅就达到了42.2%。

30多年建设发展,嘉兴港从一个年吞吐量不足10万吨的渔村码头,发展成为汽笛轰鸣、海轮云集,年吞吐量9600多万吨的现代化浙北大港。

如今的嘉兴港拥有乍浦、独山、海盐三大港区,已建成外海万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17个,内河500吨级泊位20个,100吨级泊位12个。

如今,嘉兴港的发展迎来了更高层次、更大平台、更强实力、更大投入的新时代。2017年5月18日,浙江海港嘉兴港务有限公司成立。纳入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一体化发展平台为嘉兴港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供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能。

嘉兴港务成立后,按照统一机构设置、统一人员配置、统一货源组织、统一生产调度、统一规划调整的“五统一”目标,持续深入推进一体化整合工作。

凝心聚力,握指成拳,乍浦、独山、海盐三大港区齐心协力、优势互补,实现了港口布局的协调统一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分配,产生了“1+1+1>3”的联动效应,有效助力了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和浙江海港协同化发展。

“主要是推进乍浦港区部分多用途泊位功能转型,加快全港煤炭作业向独山煤炭中转基地转移,推动上港独山集装箱码头及海盐港区现有多用途泊位产能释放。”市港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彰显发展速度。今年上半年,嘉兴港生产全线飘红,进出港船舶近4万艘次,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5395.6万吨,分别创嘉兴港历史同期新高;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9.8万标箱,增长11.7%;完成外贸吞吐量654.9万吨,增长6.3%。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这三项主要生产指标增幅均稳居省内沿海港口前列。

吞吐量创新高,更重要的是,嘉兴港的功能、布局、货种也正在全面升级。如今的嘉兴港,正加快由“大起来”走向“强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海河联运这一嘉兴港的独特优势正在不断被放大。早在2012年,嘉兴港就开通了“乍浦港区—东洲”航线,开启了集装箱海河联运业务。近年来,随着国家口岸开放、腹地经济的发展,嘉兴港又先后开辟了“乍浦—长兴”“乍浦—绍兴”“乍浦—德清”“乍浦—尖山”“乍浦—平湖”“乍浦—苏州”“乍浦—桐乡”等8条航线,海河联运业务量不断攀升。今年1至6月,嘉兴港海河联运货运量完成1161.6万吨,增长26.3%,集装箱海河联运量完成9.3万标箱,增长32.8%。

今年8月,嘉兴港更首次上榜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列第96位。“首次入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是对嘉兴港近年来快速发展、对嘉兴港综合实力的一种证明,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鼓励,嘉兴港将向着亿吨大港的目标加速冲刺。”嘉兴市港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亿吨大港”已经呼之欲出。

从荒芜渔村到投资热土 滨海新区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

嘉兴港迅猛发展的同时,在港口的带动下,滨海新区全力打造临港产业,交上了一份港产联动的亮丽成绩单。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滨海新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工业经济继续实现稳中向好发展。

滨海新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年上半年,新区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统计,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1.23亿元,同比增长6.9%;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同比增长89.1%;引进市外内资52.34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营业收入695.79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17亿元,同比增长16.2%。

燕归春来、生机勃发。今年4月,在嘉兴港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嘉兴瑞华泰薄膜技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顺利拿到了公司营业执照。总投资115亿元的中国航天瑞华泰年产8000吨高分子薄膜新材料项目主体公司正式成立,项目推进迈出重要一步。

大项目纷至沓来。仅今年一季度,就有瑞华泰高分子薄膜新材料项目、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讯、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等三个百亿项目落户嘉兴港区,总投资超过330亿元。

毫无疑问,滨海新区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热土!然而,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的许多地方还是杂草丛生的荒芜渔村。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5年,践行省委“八八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我市作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嘉兴从“运河时代”迈向“滨海时代”。

2011年,滨海开发力度再次升级,市委将滨海开发战略提升为滨海开发带动战略,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七大发展战略之一,滨海新区作为嘉兴海洋经济发展主阵地与核心区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2014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嘉兴滨海港产城统筹发展试验区,滨海新区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下,以港口为龙头,港产联动,滨海新区各开发主体聚焦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不断创业创新、全速奔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临港产业发展速度。

笔者注意到,2005年以来,滨海新区陆续集聚了英荷壳牌、乐天化学、德国巴斯夫、德山化工、新加坡美福、三江化工、浙江传化、嘉兴石化、卫星能源、新凤鸣、协和首信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全市大企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滨海新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67家,其中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1家,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16家,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73家。

如今的滨海新区,千亿产业带、百亿企业群已经呈现雏形,“工业看滨海”的品牌已经在全市叫响。

奋起新时代、奋力谋新篇,滨海新区的发展还在加速!

位于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的浙江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国丁基橡胶产能领先、市场领先、产品牌号最齐全的生产企业。公司总经理姜森介绍,今年1到6月,公司产值增长24%,税收增长290%,同时物耗、能耗都有所降低,“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经营成果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

今年,滨海新区企业开足马力、全力冲刺,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了规上工业产值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区累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1.23亿元,同比增长6.9%。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同时,不断落户的新项目也为发展带来了强大后劲。

独山港区牢牢抓住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与上海石化签约共建浙沪新材料产业园,成功从上海引进了一批符合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目前海上风电、独山能源、杭嘉鑫清洁能源等重特大项目都在稳步推进。

在刚刚结束的2019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开幕式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独山港区又连签9个项目,总投资84亿元,惊艳四方!其中,包括来自德国、法国、瑞士等国家的4个外资项目以及5个内资项目。其中包括生物工程智能成套设备、新能源海上风电2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还有人工智能、抗癌新药、高端弹性体等领域的多个高科技项目。

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光电等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大桥新区高端制造业项目引进也是好消息频传。美国安费诺电子元件、意大利FNA空压机、日久光电ITO导电膜等一大批“高精尖”优质项目顺利落户。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区实际利用外资2.95亿美元,同比增长89.1%。未来,随着这些新项目的建成投产,新区工业经济发展将不断迈上新台阶。


组团发展 产城一体 走出精彩城市发展之路

港产联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同时,近年来,滨海新区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环境日新月异,227平方公里土地上,一座新城已经崛起。

为方便居民就近就医,近三年来,嘉兴港区大力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站提升工程。“按照城区每1万人、农村每3000人左右,或居民出行20分钟到达等要求设置卫生服务站。”港区社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同时所有卫生服务站都要求功能统一、硬件设施设置标准统一、医务人员配置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标识统一、考核统一。

这只是港区推进社会事业提质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港区通过实施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完成天妃小学二期提升工程和乍浦高中教学楼二期工程,在9月给了孩子们一个最美校园;在所有公办学校全面推开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让学校更智慧;为3个老旧小区447户实施天然气管网配套工程,让居民用上安全、方便、实惠的天然气;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4个小区增设了充电桩;完成5个5A级居家照料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了5A等级全覆盖……每一件小事都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正是通过这一件件实事、小事,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在这两年的城市环境建设中,推进垃圾分类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滨海新区三个开发主体也都积极推进这些工作。以独山港镇为例,今年该镇把垃圾分类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及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坚决打响城镇垃圾分类工作攻坚战。

现场劝导员潘连观负责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连日来,他一直在独山港镇周圩社区圩中公寓,检查居民垃圾投放准确率,并对错投的垃圾进行再次投放。据了解,圩中公寓现有住户24户,原先垃圾乱投放现象严重。为有效治理乱象,独山港镇把圩中公寓作为全镇首批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投放处开放时间安排在6时到9时和14时到20时两个时间段。

“我平常一直站在垃圾桶边上进行劝导工作,如果发现有居民没有正确分类垃圾,就会协助做好分类工作。”潘连观表示。

自从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以来,居民们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小区环境面貌也有了显著改善。“接下去,我们将在全镇23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定点定时工作,对投放点进行进一步的硬件设施改造,投入一些智能化设备,真正做到垃圾分类溯源全覆盖。”独山港镇垃圾分类办主任张凯凯告诉笔者。

在大桥新区,一场针对违建的轰轰烈烈的攻坚战正在全面进行。今年,大桥新区深刻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紧迫性,结合“三改一拆”对违法建筑的治理,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整治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拆违及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我们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强力拆除违建,主要采取了5个专项整治行动。”大桥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大桥新区对企业内部存在的1000平方米以上违建开展专项整治;对企业影响消防通道存在安全隐患的违建开展专项整治;对存在脏乱差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违建开展专项拆除整治;结合“四无”企业整治拆除违建淘汰落后产能,结合当前“厂中厂”环境整治拆除违建,通过拆违给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让企业自加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作者: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