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六届互动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年轻学者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的浓厚兴趣。她是绍兴上虞籍新加坡理工大学博士生张诗雨,其研究报告《会话互动中“伊”的虚指用法:以吴语上虞话为例》以鲜活的方言现象撬动了学界对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的新思考。
从乡愁到学术:一位语言学者的成长之路
张诗雨的学术起点源自少年时期的文化认同探索。在澳大利亚读高中时,身处异国他乡的她在乡愁的驱使下,开始系统阅读上虞县志、研究越剧与目连戏,逐渐意识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认同的载体。“语言承载着本地生活经验与历史记忆,我们说话的方式本质上就是做事的方式。”她在访谈中解释道。这种认知推动她先后赴墨尔本大学主修语言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七年来始终深耕这一领域。
2024ISCLD汇报照片
发现方言宝藏:“伊作你用”的语言奇迹
大一时的偶然发现,为她打开了研究之门。她在上虞方言中观察到一种罕见现象:第三人称代词“伊”常被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侬(你)”。这种用法虽曾被语言学泰斗吕叔湘于1945年提及,但学界普遍认为仅存于戏曲文本。然而张诗雨发现,在上虞日常对话中,“伊”的这一用法在长辈对小辈发起的话语中极其常见。例如母亲对孩子说“姆妈拨伊烧年糕吃嗷”(妈妈给她烧年糕吃哦),其中“伊”实则指代听话方。这一发现为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了珍贵语料。
对会话互动与文化的深度解读
ISCLD主题发言
她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说话即做事这一逻辑。比如上虞人表达个人对他人的赞美时,有时会通过“人家话”“倻话”等引入第三方视角,让赞美更显真挚、有说服力、易被接受。这种说话的方式,实则反映了当地社会成员共享的文化经验与交际智慧。
国际视野与本土关怀的融合
课题组与Rod Watson(左三)及其夫人(左二)晚餐,张诗雨左四
陆镜光教授评价道:“张诗雨的研究采用了会话分析这一前沿方法,通过自然口语语料深化了我们对人称代词功能的理解,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师从汉语会话分析先驱陆镜光教授的张诗雨,采用会话分析方法研究自然口语中人称代词的功能。这一研究路径继承自社会学家哈维·萨克斯的理论传统,关注人们如何通过语言实施社会行为。
2024年以来,她的研究成果已登上多个国际学术舞台:从新加坡-日本EMCA研讨会到首尔IIEMCA国际会议,再到第七届汉语语言与话语国际研讨会,她的学术报告受到西阪仰、RodWatson(罗德·沃森)等国际学者的肯定。2024年底,她更受邀至华侨大学开展系列讲座,系统介绍会话分析方法。
2024ISCLD会务合照。中间为导师,张诗雨左二
学术传承与使命担当
如今,张诗雨正致力于推动汉语会话分析研究的发展。她与导师合作的专刊文章预计将于2027年发表于《汉语语言与话语》期刊,将进一步深化对汉语人称代词功能的理解。
面对如今许多上虞孩子不再熟练使用方言的现象,张诗雨深感忧虑:“当方言衰落时,其承载的独特经验和智慧也会随之流失。”这位年轻的学者用自己的方式,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为家乡方言争取着一席之地,让吴语上虞话在当代学术研究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她的研究中,学术探索与文化传承实现了完美融合。正如她所说:“研究方言不仅是为了记录,更是为了理解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在这条探索语言奥秘的道路上,张诗雨正用青春和智慧,搭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学术桥梁。
(内容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