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她吃完饭就肚子疼,人不太清楚了,是不是吃坏东西中毒了?”
近日,绍兴上虞区中医医院急诊室里,四十多岁李女士的家人急得声音发颤。就在 1 小时前,李女士吃完午饭突然瘫倒在地,呼之不应,此前几天她就有点恶心、没胃口等不舒服症状,以为小感冒,没去医院检查。
起初,医生怀疑是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经医生一系列检查后,真相浮出水面 —— 她的血糖值已爆表,血液呈严重酸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重度代谢性酸中毒),这才是导致昏迷的 “真凶”!情况危急,李女士被立刻转入 ICU。
团队迅速展开抢救:紧急气管插管保证呼吸、建立多条静脉通路补液、启动血液净化清除体内毒素和酸性物质、精准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 监护仪的滴答声里,医护人员守了整整一天一夜。
终于,李女士的血糖慢慢下降,血液酸碱度逐渐恢复正常,意识也开始清醒。当成功拔下气管插管,她第一句话就是 “我以后再也不敢不当回事了”。目前,李女士血糖已控制,顺利出院。
原来,李女士几年前就查出糖尿病,但总觉得 “没什么不舒服”,不仅没规律监测血糖,还经常偷偷吃甜食。这次恶心其实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却被她忽视,最终引发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科普建议
01
别忽视身体的 “小信号”
糖尿病早期或并发症前期,身体会发出提醒:
频繁口渴、喝水多、上厕所多;明明吃得多,体重却悄悄下降;经常觉得乏力、恶心、没胃口;手脚发麻、视力突然模糊。出现这些情况别硬扛,及时查血糖,早干预早安心。
02
饮食:不是 “饿肚子”,而是 “科学吃”
避开 “隐形糖”:奶茶、蛋糕、含糖饮料要忌口,就连红烧菜、酸奶、速食粥里也可能藏糖,买包装食品先看配料表(糖在配料表越靠前,含量越高)。
主食 “粗细搭配”:白米饭、白面条升糖快,掺上 1/3 的玉米、燕麦、糙米、山药等粗粮,既能吃饱,又能让血糖慢慢升。
多吃 “稳糖菜”:绿叶蔬菜(菠菜、生菜)、菌菇(香菇、木耳)、豆制品(豆腐、豆浆)要多吃,肉类优先选鱼、鸡胸肉、瘦牛肉。
03
监测:血糖 “盯紧点”,风险 “少一点”
普通糖友:每周选 2-3 天,测空腹(早上没吃饭时)和饭后 2 小时血糖,记在小本子上,复诊时给医生看。
血糖不稳定时:刚确诊、调整用药,或像李女士这样出现不适时,每天测 4 次(空腹 + 三餐后),别嫌麻烦。
每年查 “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近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比单次血糖更能看出长期控制情况,每年至少查 1 次。
04
用药:遵医嘱是 “底线”,别自己改
按时吃药 / 打针:别觉得 “没症状就不用药”,擅自停药、减量会让血糖 “反弹”,更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肾病等严重问题。
不信 “偏方神药”:别听 “吃某东西能根治糖尿病” 的说法,放弃正规治疗,只会耽误病情。
血糖管理就像 “过日子”,需要细水长流的坚持。别等身体亮 “红灯” 才重视,从今天起,管好嘴、勤监测、遵医嘱,让血糖稳稳的,才能好好享受生活。如果身边有人突然昏迷、呕吐、呼吸困难,或出现 “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医,这很可能是血糖在 “报警”!
(内容来源:绍兴市上虞区中医医院)
作者: 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