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18位逝者魂归碧海

2025-04-01 15:56

来源:

海浪轻拍,似乎也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3月28日,绍兴上虞区18位逝者在舟山海域,以海为墓,告别尘世。不留躯体、不进陵园、不立墓碑牌位,随着轮船驶向大海深处,承载着他们骨灰的可降解骨灰坛逐渐没入湛蓝的海水,开启了与自然共生的旅程。

当天早上7点,晨光熹微,逝者家属在上虞区殡仪馆有序领取可降解骨灰坛,踏上集体海葬的征程。经过两个小时的舟车劳顿,一行人终于抵达舟山市普陀区。稍做整顿后,就前往中心渔港2号码头进行告别仪式,在细密的雨幕中,18位逝者家属手捧逝者骨灰盒,神色凝重且哀伤。尽管雨水模糊了视线,却丝毫没有冲淡他们对亲人的追思。现场,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引导家属完成各项流程。仪式开始,全体肃立,默哀致敬,海风裹挟着雨声,仿佛也在为逝者低吟挽歌。

中午12点半,“新天恒2号”殡葬专用船驶出码头,船上很安静,极少人说话,逝者家属默默写下和逝者最后的告别语,将它系在可降解骨灰坛上。约一个小时后,船只停在莲花洋观音神像附近海域。船舱内,全体人员怀着沉痛心情,与逝者进行最后的告别。凝重的氛围中,不少家属眼眶泛红,泪水夺眶而出,难以抑制内心的悲痛。随后,家属们依次来到甲板上,用丝带系住可降解骨灰坛,缓缓放入海中,连同鲜花花瓣一起撒向大海。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中,可降解骨灰坛慢慢消失在海面,没有墓碑的堆砌,没有土地的占用,逝者的骨灰随着海浪散开,融入大海的怀抱。这份融入,既是生命以另一种形式重生,也响应了环保的理念。

“我一直特别钟情海葬这种方式,今天亲身经历,更觉得它意义非凡。”完成海葬仪式后,市民季秋珍告诉记者,早在丈夫被查出罹患癌症之前,季女士在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海葬相关信息,便觉得这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殡葬形式。回到家中,她与丈夫认真商议,一致认为海葬既能节约土地资源,又契合环保理念,是二人理想的生后归宿。几年前,丈夫被癌症病魔缠身后,季女士和丈夫再次郑重确认了海葬的决定。季女士回忆,丈夫生前热爱旅游,足迹踏遍不少地方。“如今,他葬入大海,与波涛作伴,随浪花漂流,也算能继续环游世界了。”今年2月,丈夫不幸离世,季女士第一时间为他登记参与集体海葬。不仅如此,季女士已决定,自己日后也将选择海葬。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也十分支持,理解这一选择背后的环保意义。

山海相依,情寄蓝天。今年是上虞区自2020年以来举行的第5次公益性海葬活动。随着生态安葬工作持续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群众主动选择极具环保价值的新型殡葬方式。他们让亲人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融入自然,或长眠于青山绿林之间,或与碧海蓝天为伴。记者了解到,为了鼓励市民移风易俗,改变传统观念,上虞区还推行奖励政策,对实行海葬等骨灰撒散的,每例奖励1万元,实行树(花)葬、草坪葬的,给予每例5000元的奖励。2020年以来,上虞区已有99位本地户籍逝者选择生态葬并获得相应奖励。其中,海葬29位,树葬22位,花葬4位,壁葬3位,低碑38位,骨灰堂3位。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