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8位战士献出生命!时隔83年,他们的后代来绍凭吊

2024-04-21 08:41

来源:

“茶亭竹园叶下水,犹是慈母啼儿泪。何处壮士埋此地?将军遣孙上香来。”日前,绍兴上虞区乡贤研究会会员,长塘镇会篁村退休教师胡天祥有感而发,作诗《茶亭泪》。

记者了解到,诗中的将军指的即是抗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26师师长王克俊,曾一度驻扎、作战于绍兴一带。几天前,其孙辈王修和携妻子专程从成都来虞,凭吊当年祖父麾下牺牲于此的抗日官兵。

1941年9月,作为绍兴反攻战的一部分,26师一个团遭到日军从梅坞岭方向发动的突袭,共有28位官兵献出生命,因战事紧张,就由当地村民帮忙就近埋葬于今长塘镇罗村境内茶岭头下的一块平地。如今年深日久,此地已被一片竹林覆盖。

4月11日上午,经长塘镇、村有关人士的安排,就在这片位于新三线边上的小竹林中,一张方桌,28副杯盏齐整摆放。王修和与妻子按照本地习俗,点烛、斟酒、上香……完成了一次简单而又庄重的祭拜。

“爷爷对绍兴一段的回忆,感慨最多的就是当地百姓的支持。”王修和感叹,也因这一次重访祭拜之行,让他深深感受到了抗战岁月里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更为难得的是,如今83年过去,当地百姓对此的怀念依然还是那么真诚、深厚。

据了解,在虞期间,除了长塘一地,王修和还去了东关凌江村以及位于越城区的富盛下王村。令他颇感意外的是,当地不少上了年纪的百姓都对王克俊当年率领的26师充满感情,尤其是其命军医为百姓看病一事,更是被频频提起。时至今日还有老人在自发地为“王将军”祭祀供奉。

王修和告诉记者,爷爷王克俊去世于1975年,当时他刚好15岁。所以在爷爷生前,祖孙俩间有过一段朝夕相处的亲近时光。这几年,他也趁着自己身体还吃得消,在尝试重走爷爷当年浴血奋战之地。而此次来虞,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去年9月,区乡贤研究会胡天祥的辗转寻访和上门邀约,让他备受感动。当时他刚生了场大病在家休养,但面对如此盛情,当即承诺等身体一好就立马启程。

“天下抗日是一家,应尽早启动遗骸发掘工作,为战死异乡的抗日将士正名,让他们安息。”正是奔着这个信念,从2016年起,经区乡贤研究会的各处寻访核实和我区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推动,基本还原了当年国民革命军第26师(由川军改编而来)的出征线路,进而确认了这一场发生于上浦、长塘交界处的激烈战斗。

其中据调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王克俊《阵中日记》记载:“1941年9月30日午后三时,日本盛中队带着敌伪军二百余,向‘梅坞岭’‘松门’袭击,到次日九时三十分,日军伤亡惨重,向曹娥溃退,而26师76团牺牲不少……”

据了解,王克俊生于1903年,为四川广安人,是少数几位在抗战第三战区打满全场的将军之一,而由他率领的26师更是屡建战功。其中在淞沪会战中,26师死守大场镇,被军令部评为沪战成绩最优的五个师之一。此后,26师转战浙赣两省,打遍抗战东战场每一场血战。1941年5月上高会战,第26师再立奇功,荣获“陆海空军武功状”。之后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王克俊率部在四川大邑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我们也正在向台湾方面寻求更多更翔实的档案记录和信息反馈。”区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表示,惦记着这场抗日战斗和阵亡将士的,早已不止上虞一方。这几年也陆续有幸存者后辈来主动“寻亲”,让他们看到了更多潜在力量的奔赴,以及更多细节和信息的补充和触发,让这段历史变得愈发可感可触。

如去年8月底,来自嵊州市三界镇的刘兴农、刘兴文兄弟和子侄刘伟锋三人二进长塘。他们是当年幸存者之一,同是川籍军人刘大寅的子(孙)。除了回忆、祭拜、感受,他们也衷心希望尽己所能做点事。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陈文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