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建(前)给消化内科医护人员讲课。
“多亏了朱医生,要不是他,我还不知道自己得了肠癌。”昨日,上虞区岭南乡立功村村民王夫娥激动地说,幸亏发现得早、治疗得早,现在身体已基本恢复了。
王夫娥口中的朱医生就是上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朱新建,他率团队三赴岭南,跑遍7个行政村,开展早期结直肠癌公益筛查活动。王夫娥的病就是在那时候发现的。
少有人知道的是,朱新建自己也是个病人。2011年,朱新建被查出患有肝癌。手术后一个月,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他就重返岗位。
患病9年来,他坚守临床一线,专注于早期胃癌筛查。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后,他又率队向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发起挑战。
向早期胃癌发起挑战
很多患者到了肿瘤晚期才被发现,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对付癌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015年,朱新建带领消化内科团队在绍兴市率先对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进行探索研究,建立早期胃癌患者随访系统,通过大范围筛查,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早期发现,不用开刀,通过微微创ES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就能根治。”朱新建说,早期癌症发现一例就等于是挽救了一条生命。
盖北镇新河村的袁耀老人是该项研究的获益者之一,2015年她被查出早期胃癌,术后5年情况良好。老人感激地说:“以前长期受胃病折磨,动过手术后,身体好了,胃也不难受了。”
从最初的1周发现1例到后来的1周发现数例,消化内科团队就像“挖雷高手”,找出了一个个隐藏的“地雷”。2016年以来,即便已从副院长、科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朱新建依然像“拼命三郎”一样奋战在临床一线。
经过5年艰苦努力,至2019年,上虞人民医院早期胃癌诊断率从最初的6%~8%跃升至54.79%,居全省第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早期胃癌治疗技术的ESD技术不断完善提高,ESD病例数居全省第四。
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今年初,朱新建开始探索建立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新模式,为风险人群特别是偏远山区百姓提供早诊早治,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让更多百姓从中受益。
他带领消化内科医生走进缺医少药的山区乡村进行早期结直肠癌公益筛查,目标是通过两年时间,初筛出2万例高危人群,给予免费肠镜检查。目前,团队已初步完成1500例目标人群的筛查,完成肠镜诊治500余例,检出早期肠癌4例,发现300多例肠息肉患者。
岭南乡是上虞最偏远的山区,朱新建率团队三赴岭南,跑遍7个行政村,开展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宣传、摸底调查和筛查登记。让他兴奋的是,肠癌筛查唤醒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参与筛查的村民一次比一次多,肠镜参与率在80%以上。
科室工作本就繁忙,加上公益筛查项目的开展,连续两个多月,工作量大得惊人。6月21日,朱新建利用双休日再次赴岭南,恰逢暴雨,他徒步赶路,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尽管身体乏力,他仍克服病痛,坚守岗位。7月1日,他被确诊肿瘤复发,不得不停诊接受住院治疗。
治疗期间,他仍然关心着刚刚起步的公益筛查项目。他对消化内科主任项利娟说:“明年我退休了,我相信再过10年、20年、30年,这仍是个可以挽救许多人生命的项目……如果有可能,我们还要向胰腺等癌症的早期筛查发起探索。”
忘我工作与生命赛跑
看到朱新建带病忘我工作,同事们既感动又心疼。
“他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他做得多,说得少,不计名利,乐于奉献,这跟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上虞人民医院院长赵之青如此评价朱新建。
朱新建的父母都是离休干部,祖父朱庆云还是上虞第一批共产党员,后成为革命烈士。耳濡目染下,他读大学时就入了党。
1984年,朱新建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上虞人民医院。从外科、B超医师一路成长为消化内科主任、副院长、主任医师,成为绍兴市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作为学科带头人,除了在日常诊疗中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外,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建设消化内科。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研究,多项技术获省、市、区科技成果奖。
消化内科原护士长余美珍与朱新建搭档23年。对她来说,他是挚友,亦是良师。“他是一个工作上追求极致的人。他常说,县区级医院同样也能做到世界领先。平时他一直钻研最新英文学术文献,紧盯学科发展前沿,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深造,汲取国内外前瞻理念和先进技术。他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从医近40年,朱新建始终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小到连门诊卡、科室预约卡、病人的肠镜裤都亲自设计。他认为,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医患之间才能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
83岁的孙家齐老人因食道术后狭窄需反复行内镜检查及扩张术,就诊10年间,朱新建为他做了33次手术,病患之间建立了深厚感情。老人最近又入住消化内科,同在医院住院的朱新建不顾身体不适前去探望,一句“坚持下去”的叮嘱,让老人老泪纵横。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坚持着与生命赛跑?
作者:通讯员 刘金平 蒋立明 文 朱胜钧 摄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