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虞区陈溪乡陈溪村:“后勤基地”转身记

2021-01-27 10:57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上虞区陈溪乡陈溪村

在绵延的四明山麓深处,镶嵌着一个诗意的革命老区——上虞区陈溪乡陈溪村。石笋山突立,巽溪雪花潭潺潺流声不绝于耳。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飘扬的红旗,与高山樱桃的鲜红遥相辉映……

陈溪乡陈溪村自古风景优美,它是一个红色文化映照下的古韵村庄,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升腾着红色的气息。眼下,这里正在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村,通过挖掘和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实现乡村振兴。

年均游客超过30万人次

“七一”建党节前夕,位于上虞陈溪乡陈溪村的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里,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络绎不绝。这里可以看到无数革命先辈曾挥洒热血青春的场景。

陈溪乡石笋山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王佳梦介绍,纪念馆自2013年6月13日建成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超过6万人次,纪念馆还被列入绍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走进陈溪村,山风悠悠地吹,小河清清地流,脚下是红色古道,游的是红色古村,在红色古亭歇一歇,看到的是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中绽放出的灿烂色彩。

如今,红色文化产业在这片曾经贫瘠的陈溪村呼之欲出,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大山里的一抹晚霞,体味生活的静谧。在这里,大家一起忆苦思甜,为了新的事业励志发奋。在这里,所有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溪村党总支书记陈华灿是达溪文化旅游研究会会长,他说,陈溪是四明山革命根据地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溪村珍坑自然村就建立了虞南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1945年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华东抗日形势的需要,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了后勤基地,设立了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皮革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鞋底厂和新四军医院、浙东鲁迅学院,称之为“九厂两院”,为抗战制造、输送了大量军需物资。在陈溪口还设立后勤大队部,统一领导“九厂两院”的工作。

“我们这里老话叫‘燕子窝’。”陈华灿说,陈溪乡与浙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的梁弄毗邻,且四周石壁岭险境挡道,易守难攻。隐蔽的地形促使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陈溪开辟后勤基地。当年在大山的掩映下,陈溪人民开辟场地,保卫工厂,运送物资,为革命胜利提供了充足的后备保障。“九厂两院”当时是直接利用当地的寺庙、祠堂,甚至村民的农房建立的,绝大部分分布在陈溪村。如今,陈溪村依然保留着多处“九厂二院“的遗址。如清雅古朴的通泽寺就是当时的织布厂所在地。

2012年10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陈溪乡结合通泽广场建设,开始新建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场景模拟等方式,再现了陈溪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火热的战斗场景。

陈华灿说,作为爱国主义现场教育基地,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接待了大批党团组织、学生和部队官兵。纪念馆与周边石笋山景区、通泽古寺及雪花潭景区等互相配合,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环境相映成辉,年均游客超过30万人次。

“陈溪人口占比不到上虞总人口的1.3%,但为国捐躯的陈溪籍革命烈士有24位,占上虞区革命烈士总数的7.4%。这些英雄就义时大多还是青年人。”陈华灿说。

“九厂二院”,有的变身民宿

如果用两种颜色来形容陈溪村的话,那一定是绿色和红色。

走在陈溪村,随处可见“竹”这一兼具生态和人文之美的特色元素,不仅是竹墙、竹篱笆,主要道路沿线房屋立面改造中还采用了竹格栅的风格。 

“七一建党节到了,很多人会来体验红色文化,我们要备好新鲜的食材。”在陈溪村陈溪口自然村的“七间头农家乐”,方世尧和妻子开始忙碌开来。

老方今年56岁,是位泥工。他家的农房是带有“红色记忆”的老房子,这块地方曾是新四军制造炸药的基地。

“我们家有9间客房,还可以提供红色农家菜。”两年前,老方看到村里的旅游业风生水起,他便有了一个想法:要办一个民宿。

那么如何讲好民宿的红色故事呢?为此,老方走访了村里的老人,还认真向村干部请教。

“当年,制造炸药也是重要的后勤保障,陈溪的老百姓为战士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积极地投入到战斗中。”方世尧说,自己的民宿并不豪华,饭菜也是普通的农家菜,厨师是妻子兼职的,而这些恰恰反映的是陈溪人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红色精神。

老方的妻子原来没有工作,只是干些农活,民宿建起来后,她成了当家人,管理、经营主要靠她。老方也不肯放弃泥工的工作,闲暇时照常打打零工。

“上次来了20多位客人,我们这住不下,部分只能住到别的民宿去。”老方的妻子是四川人,为人憨厚,说着一口流利的陈溪话。“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我给他们讲红色故事,给他们做好吃的红色农家菜。”

老方说,他和妻子以前干的都是农活,吃过不少苦,现在经济有所改善。老房子变成了红色民宿,两口子则住在附近的新房子里。

老方的红色民宿思路也得到了陈华灿的肯定。在陈华灿带领下,该村挖掘了抗日兵工厂遗址等一批红色文化遗迹。他还出资重建陈家祠堂,新四军曾在此开设兵工厂,制造手榴弹等武器。

方世尧是陈溪村“红绿”融合发展中吃螃蟹的人之一,也是该村尝到旅游发展甜头的人之一,一年仅农家乐经营就能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看到了陈溪村旅游业的发展,不少外出的村民也相继回乡,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开起了特色农家乐、小卖铺、民宿等,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变得更加惬意舒适了。

如今,村里大大小小的民宿有10多家,酒店也有七八家。投资5000多万元的懿境酒店也正在建设中。

“陈溪年均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平时节假日或周末,到村里的红色景点和农家乐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说起村里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陈华灿说,陈溪村以前主要靠农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打响了红色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 

“根据之前的经验,民宿旺季在法定节假日或暑期,但这样的时间,只占了全年的35%左右。我们要利用空暇时间,挖掘红色资源,让项目有更多经济效益,打造更丰富的’红色主题游’。”陈华灿说。

去年,陈溪村推出由8间商铺组成的“红色古街”,引进特色小吃、民俗饰品、杂货、特色农副产品等,完善红色旅游餐饮住宿设施,开发红色旅游商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贫困户增收。通过收取商铺租金,使村集体获得稳定的收入。

“以红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利用绿色生态,发挥好红色资源优势。”陈华灿说,陈溪盛产竹笋、板栗、茶叶、青梅、樱桃、高山蔬菜等农特产品,农户借力红色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将农副产品销售出去。

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村”

陈溪村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挖掘并实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讲好红色故事、释放红色能量、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为革命年代的人、事、物;二是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为红色资源上所承载的精神形态,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陈华灿看来,陈溪红色文化承载着勇于变革、敢为人先、团结奋进、百折不挠等精神内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而红色文化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陈华灿看来,就陈溪村而言,发挥红色文化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首先要整合盘活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其次,要做好文旅融合产业共生的文章,要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特色产业,创造出适合现代人认知需求的红色文化产品;再者,要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度,推出更多思想性高、艺术性强、社会影响力大的文艺精品,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何结合实际优势,将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成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陈溪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命题。陈华灿说,要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因此,陈溪村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了“火车头”的强力带动,陈溪村的各项事业也在加速推进。

“每次党员学习,以及发展新党员时,我们都要讲一讲陈溪的红色文化,让党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陈华灿认为,在融入红色文化时,基层党组织做好党建工作是红色文化深入基层的关键,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最前沿的群体,就要把服务党员群众工作做实做细,也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中,要做到保护、修复革命遗迹遗址,收集、整理和编写红色故事,形成特色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培育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结出红色果实,实现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在陈华灿看来,在打造地方特色旅游时,要与乡村建设相得益彰,充分体现文化的魅力,延续乡村文脉。同时,让人民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其不怕艰苦、勤劳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提高对红色文化的思想认识,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精髓,形成政府、群众合力出击的局面,让乡村更具魅力。

今年,陈溪村引入了打造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红色革命文化村”概念,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村庄未来,同时充分挖掘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潜在价值,着力打造集民宿、农家乐、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庄,培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陈溪乡也围绕“竹隐小镇”特有的竹元素和红色党建元素,进一步开拓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的融合发展之路。

“游客欣赏美丽的乡村风貌,同时也带动经济发展,让当地老百姓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在陈华灿眼里,陈溪村手捧红色文化“金饭碗”,他们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区人民吃上这碗香喷喷的旅游饭,从而致富奔小康。

作者:记者 童 波 文/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