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城区富盛镇上旺村:“江南大寨”再出发

2021-01-27 10:48

来源:绍兴网—绍兴日报

党员在上旺村重温入党誓词。

60多年前,上旺这个位于越城区富盛镇老岭脚下的小山村,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友带领下,“八把山锄创大业”,开始治理穷山恶水,之后不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欣欣向荣的华丽转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誉为“江南大寨”,闻名全国,名扬海外。

如今,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上旺人传承“上旺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一面旗帜:

信仰的力量不会变

在上旺,“曾经”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温度。

辟荒山、种茶树、建水库、改农田……上世纪50年代末,上旺人在党支部书记王金友的带领下,用8把旧锄头,征服了11座山头,把原来岩石裸露、乱石成堆的荒野变成一片片绿色茶园、粮田,立起一面“农业学大寨”的旗帜,成为当时艰苦创业的样板村。

“以前的上旺村,曾是一个‘十户人家九户穷,挑脚抬轿做长工’的‘苦上王’。从1958年起,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旺精神陈列馆,每次有游客来,讲解员王慧芬都不厌其烦地讲述着这个村子的历史。

48岁的王慧芬是个外来媳妇,原先在城里的企业上班。6年前,刚刚建成的上旺精神陈列馆招聘讲解员,王慧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结果,她被选上了,一直做到了现在。

“八把山锄创大业”的故事,是上旺人心中最自豪的一段过往。走进村口的上旺精神陈列馆,迎面便是写着这7个大字的主题墙。

“这里曾是‘江南大寨’的先进典型,是全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这也是上旺人举全村之力,聚万众之心,战天斗地,风餐露宿,抒写的一曲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壮丽乐章。”虽然王慧芬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她的讲解富有感情。她带着游客行至展览的重点处,便会停下脚步,提高音量,并用手指轻轻地敲一下玻璃橱窗。

在上旺游客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韩跃进。出生于1958年的他,是上旺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王金友是我的姑父。‘上旺’原先叫‘上王’,改三横王为日字旁旺,寓意着上旺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下,越来越兴旺。”韩跃进曾是富盛镇小的一名数学老师,2018年退休后,他选择回到村里,帮忙做一些文字整理的工作。上旺精神陈列馆的讲解词,就是他写的。

在他看来,上旺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时代的符号,更是一个无声的宣言,是上旺人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有一种东西它永远不会变,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在游客有需要的时候,韩跃进还会肩负起上党课的任务。而他上的党课,题目就是《传承“上旺精神”》。

一种情结:

每年迎客过万人

今年端午节前夕,67岁的蔡祥芳去了一趟上旺村。年轻时,她是一名知青,插队的地方就是上旺村。

“那年,我才20岁。”蔡祥芳说,她在上旺村的插队生活长达5年,与当地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插队生活很辛苦,起早摸黑地干活,特别是在种田的季节,常常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当时年纪轻,也不怕苦,一觉睡醒又有精神了。”

蔡祥芳告诉记者,如今回到上旺村,村里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认识她。她也时常回去,看看老朋友,拜访一下已经90多岁、当年自己插队时对她有教导之恩的师傅。这一次回村,正好遇上单季晚稻播种季节,她还下田插了一次秧苗,重温了一下当年那段弥足珍贵的美好时光。“虽然这么多年没下田了,但当年的手艺还没丢。”

更让蔡祥芳难忘的是,她在上旺村入党的过往。“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6年4月。”如今,蔡祥芳当年住过的那一间知青屋,成为了上旺村红色旅游中的一个景点。“我经常会带着我儿子、孙子以及朋友们,来上旺走走。”

同样对上旺的插队生活念念不忘的,还有另一位绍兴女知青何六敏。稻谷、镰刀、汗水……一张展示她劳动风采的照片,如今就陈列在上旺精神陈列馆的橱窗里,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

“我在上旺插队了6年零10多天,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65岁的何六敏退休后,每年都要回上旺好几次。“比如每年茶叶季,我肯定是要去一次的。每年花1000多元钱买些茶叶,支持下上旺村的发展。”

年过古稀的陈育明也有着一种上旺情结。“上世纪70年代,在绍兴市区东街(今东莲河小区)有一个上旺展览馆,专门接待全国各地来这里学习上旺精神的人。”陈育明告诉记者,他也是知青,当年在袍江插队,曾经被借调到上旺展览馆做了2年多的宣传工作。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当年的党支部书记王金友打造的这个“红村”,同时也是一个“网红村”。“曾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来上旺参观,少说也有几十万人次。”韩跃进说。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当这些曾经在上旺工作过的知青们以及来上旺参观过的友人故地重游时,除了追忆峥嵘岁月,也给上旺带来了商机。

王慧芬说,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接待好几拨游客,有团队,也有散客。一年下来,人次过万。从今年5月份以来,陈列馆还收起了“门票”,主要是针对团队收费,讲解费每人20元,每团1000元封顶,对散客不收费,但前来体验感受“上旺精神”的人还是不少。

一颗初心:

奋斗指数换取幸福指数

上旺精神是上旺文化的灵魂,是上旺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如何让这份精神代代传承,以奋斗指数换取幸福指数,是现任上旺村党总支书记韩友法特别关注的问题。

“上旺的红色过往让这里成为一个养心的好地方,在新一届村两委会班子带领下,一条融入红色教育的养心乡村游路线逐渐明晰起来。”韩友法告诉记者,在这颗“红心”的吸引下,许多单位将党员活动安排在了上旺。

上周日,王慧芬就刚刚接待了一批来自越城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局的党员。“我们有80多位党员,分上午、下午两批来上旺参观学习。”该活动组织者刘涛告诉记者。

从上旺精神陈列馆出来,王慧芬带着参观者参观了当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房——十三排。“这‘十三排’的建房过程,可谓是千辛万苦。当时公路不通,没有机械设备,全靠‘下磨脚底上磨肩’,翻山越岭五里路到富盛船埠头挑砖、挑瓦、扛水泥。后来,为了节省开支,村里还办过砖瓦厂。”韩跃进说,上世纪70年代,“十三排”建成时曾经轰动一时,让很多来访者啧啧赞叹。

64岁的上旺村村民李荣桂告诉记者,他家以前就住在第7排。一直到2000年左右,他才将这“十三排”里的房子转卖给邻居,自己则在村里建起了一幢三层高的新楼房。而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的辟荒山、种茶树。

“好一点的龙井茶,可以卖到500元一斤。”李荣桂是一位炒茶好手,也因为这份自学的手艺,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让他的儿子、孙子走出了山乡。

62岁的村民徐光定,也是上旺“农业学大寨”的见证人。如今,他利用村里的一家闲置茶厂,专收夏秋茶,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收购茶叶产生的效益,一年有10多万元。”

作为新一代上旺人,徐光定的儿子、33岁的徐江峰,则和妻子一起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宽着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我爸妈负责线下,我和老婆负责线上,销量基本上是各占一半。”徐江峰告诉记者,虽然他们还没有自己的茶叶品牌,但是在线上销售时会写上“产地:上旺”的字样。也因为是“上旺产”,他家的茶叶更加热销。

上旺村村民潘霞成也感恩当年的“农业学大寨”。“现在可以种田,全靠以前的改造,小田变大田,高田变低田。”他告诉记者,50多年来,这里的农田旱涝保收,亩产较高。

近年来,上旺村发挥自然生态优势,以“村美、景怡、人和”为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村民金新娟脸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上旺精神陈列馆的对面,一幢崭新的红色建筑于今年5月底竣工。“这里既是我们的文化礼堂,也是我们的党建中心、家宴中心。同时,我们还计划在这里开设一个上旺大队食堂和一个农副产品商场,可以让更多游客留下来。”在韩友法的致富计划里,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正是实现上旺蝶变的重点之一。

一方桃源:

绿水青山更衬“红”

除了红色精神,上旺的“红”还依托于一片绿水青山,那是“红”“绿”交织出来的美丽。

穿过富盛隧道,在沿101县道开往上旺村的路上,“上旺·岩里乡村旅游区”的字样时常可见。岩里是上旺村的一个自然村。清乾隆年间,山阴梦厂居士俞蛟和友人许兰谷、言孝思慕名到岩里一游,留下千古佳作《岩里记》。这个藏在高山之巅的古村,被俞蛟誉为“世外桃源”。

沿着村落小路深入,可见遍布途中的溪水、乱石、古树,还有自然天成的郭老窝、九级岭水库风情带、老鹰嘴岩、棋盘石等。为了推动村里的旅游业发展,王慧芬每次讲解完“上旺精神”,都会向游客们推介岩里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8岁的岩里村民许多英,在家里开办农家乐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很多人游完上旺,就会徒步到岩里,看看自然风光,吃吃农家饭。”她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已有五六家农家乐。虽然村民的收入主要靠茶叶、笋等农副产品,但游客的到来也让大家吃上了旅游饭。

“双休日或节假日,游客会比较多。”许多英说,一年下来,她也能挣两三万元。

“现在这个季节,可以吃的蔬菜最多了,茄子、毛豆、南瓜……我们还养了一群鸡,客人想吃也可以现杀。”鲍艳艳是绍兴的一名大学教师,也是岩里的媳妇,她的公婆开了一个农家乐,周末时,她经常会回到山里帮忙。“农家乐都是自家房子,装修比较简单。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想进行一些改造,增加一些玩乐的项目,让更多的客人可以留下来。”鲍艳艳说。

上旺山庄的老板张庆根说,早在2000年,他就在这里建了这个山庄,本打算在此养老。从2010年开始,山庄慢慢地接待了一些游客。后来,他又承包了山庄后的50多亩地,开始种果树。

“基本上一年四季水果不断。”张庆根说,虽然自己没有做什么宣传推广,但来山庄吃饭、来果园采摘的客人并不少。

不远处,曾经留下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足迹的上旺接待站也即将迎来变身。“我们已经将这里外租,计划发展一个高端民宿——花田美宿。”谈起未来,韩友法充满了信心。


作者:记者 徐霞鸿 文/摄 编辑:黄靖芳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