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城的古街深巷中,鲁迅故里的青石板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记忆,东湖的峭壁间回荡着先辈奋斗的回声。这片浸润着家国情怀的土地,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关键在于创新传播方式与载体形式,让红色基因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爱国主义教育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与文化记忆中。越城拥有鲁迅故里、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地标,更应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教育载体。过去,一些文化景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走马观花”式参观、“照本宣科”式讲解的问题,难以让参观者尤其是年轻群体产生情感共鸣。创新传播形式,首先要打破这种单向输出的模式,让历史场景“动”起来。
让红色文化“活”起来,需要技术赋能与创意表达的结合。如今,VR、AR等技术已能实现“穿越式”体验,通过数字复原完全可以让参观者“走进”百年前的历史现场;全息投影可重现秋瑾就义等震撼场景,让历史人物“开口”讲述家国情怀;互动式展览能让青少年通过答题、解谜等方式参与历史事件的梳理,在趣味体验中深化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红色故事与当代语境相结合,比如在鲁迅故里解读“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精神内核时,可联系当下青年在科研攻坚、基层服务中的责任担当,让历史精神与现实需求产生碰撞。
载体形式的创新,还应延伸到日常场景与生活肌理中。爱国主义教育不应局限于纪念馆、故居等特定场所,而要融入城市空间与社区生活。如,可将红色元素植入城市景观,在街头巷尾设置“红色记忆”二维码,扫码即可收听革命故事;在社区活动中心开设“红色课堂”,邀请老党员、文化学者用方言讲述本地革命史;在中小学开展“红色剧本杀”创作活动,让学生在编写、演绎中挖掘历史细节。当红色文化从“高大上”的展馆走进“烟火气”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创新传播与载体形式,最终要落脚于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激发人们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这种情感不是靠说教灌输,而是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对文化的自信认同。越城拥有浩如烟海的红色资源,其中既有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也有蔡元培“教育救国”的执着追求,这些精神财富与当代青年的成长诉求高度契合。通过创新传播,将这些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符号、可践行的行动指南,让青少年在了解历史中增强使命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心,才能让爱国主义从“认知”走向“认同”,从“情感”化为“行动”。
在这片孕育了无数爱国志士的土地上,让红色基因在创新传播中焕发新生,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当越城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滋养心灵与精神的养分,爱国主义教育就能真正走进人心,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作者:作者:戚高晟 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