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堕民不堕”的故事值得被讲好

2024-11-01 09:51

来源:

近日,越城区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方案火热出炉,正在网上进行公示。现如今学士坊的核心区域原称“三埭街”,曾是绍兴堕民的主要集聚地,数百年来,这些社会底层人士在这里繁衍生息,其间也诞生了不少绍剧知名人士。

历史上,对于堕民这一贱民阶层的渊源众说纷纭,例如“南宋俘虏远徙浙东”“明朝蒙古士兵南下”等,这一群体广泛分布在萧山、绍兴、宁波一带,但绍兴是传统堕民群体最为集中的区域。堕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底层人士,一般与平民不共职业,甚至不能从事农业,只能任乐工、戏子、抬棺等“猥贱杂役”,且世代不允许与平民通婚,也不得入塾学习参加科举。因此,历史上的堕民与平民是存在着明显阶级差异的,也无法通过姻亲、科举等方式改变自身和后代的身份,堕民的身份本质上是一种世世代代的烙印。

然而,尽管身份微贱,但堕民群体却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争取生存的机会。一方面,堕民的职业选择虽然有限,但大多数堕民并不自甘堕落,而是兢兢业业、勤勉努力。根据史料记载,唱戏曾是堕民群体的主业之一,所演多为绍剧,其中不少人都凭借着自身努力成为梨园名角,如“绍剧之王”汪筱奎、“小花脸”王茂源等,《西游记》主演六小龄童的家族被誉为绍剧“猴戏名家”,其祖上也是绍兴堕民;又如传统的绍兴祭灶甜点“旗杆糖”,历史上也多为堕民制赠,是堕民群体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另一方面,堕民群体十分团结,在工作与生活中注重互帮互助。古时衙役巡捕可随意到堕民聚居区查抄抓捕,堕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毫无保障可言,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堕民群体逐渐演化出一种共荣共生、互帮互助的生活氛围。传帮带式的技艺传承,邻里组建的戏台班子,都是堕民群体团结互助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堕民群体得到解放,实现了人人平等,昔日堕民集聚的“三埭街”也改建成了现代化的城市街道,有关于堕民的历史记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湮没,仅有一些古迹存留。此次学士坊传统民居区微改造的方案一出炉,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呼吁挖掘保护堕民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堕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底层人士,世世代代都背负着沉重的身份枷锁,本应是社会上最为消极处世、自甘堕落的群体,但历史充分证明,堕民群体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团结的力量,让“江山代有才人出”的美好愿景也照进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现实。历代堕民面对社会不公的顽强斗争,反抗命运的坚强韧劲,对于当下动辄躺平、崇尚佛系、单干主义的年轻人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和启发?

笔者以为,历史上的堕民虽然为人所轻贱,但苦中作乐、顽强斗争的堕民文化却值得被后人所敬重,这样的文化本应同师爷文化、书法文化、黄酒文化等知名越文化一样,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重视。我们不妨借着此次学士坊改造提升的契机,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对绍兴堕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力争把“堕民不堕”的故事写好讲好,以此激励身处新时代的人们在困境中拼搏,在逆境中成长,为绍兴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通讯员 戚高晟 编辑:杨寒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