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60周年,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的深入,金钱与道德的冲突日益显现,“彭宇案”中法官王浩的一句“不是你撞的那你为什么要去扶她?”更是一度让“扶不扶”如此简单的选择题成了道德难题。应该肯定,今天学雷锋仍在传承创新,遍地开花,如疫情期间有人免费分发体温计和药品等;同时,“扶不扶”的犹豫和时代的特征更显雷锋精神的珍贵和必要。
要坚持做好事。雷锋精神特点之一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雷锋的每件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一件件汇集、一代代传承,铸就了精神丰碑。宁波有个“顺其自然”,截至2022年11月已经连续24年捐款累计达1469万元。至今仍不知其真名实姓。嵊州有个沈红平,很普通的人,开小笼包店十余年来,共送出各种爱心小笼包20余万只,入选中国好人榜,今年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他们就是今天学雷锋做好事的标兵。
要有工匠精神。雷锋精神另一层深刻的现实意义是在“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现在可解读为“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刚需”性在当今日益凸显。“天花板”级的2022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七虎,为国防隐姓埋名16年,还捐助困难学生584位,捐款累计超过1800万元。绍兴201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评选“绍兴工匠”,至今共评出了319名各行业“绍兴工匠”。(绍兴晚报 2月25日)。这些人是工匠精神的典范,是雷锋精神在今天的生动体现。
要与时俱进。“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雷锋精神需要传承,也要创新新式。今天的雷锋精神多了一个新名词“志愿者”。如遍布各地的救援队,为政府分担、为社会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还有志愿服务队,走村串户,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他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传递了正能量。他们是新时代的雷锋,我们应该创新学雷锋形式。
学雷锋纪念日只有一天,但学雷锋之义举人所共需,是社会的润滑剂,故是永恒的。在中国,60年一甲子。时代在变但雷锋精神不变,政府和媒体应继续不断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树立典型,如上述人物;人们见贤思齐,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周国梁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