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尹秋玲在《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11期刊发的一篇调研文章中指出,发现多地县域农村正在兴起一股“择校热”与“陪读热”,即越来越多的青年父母不仅不计成本地将家庭收入投入子女择校竞争中,而且宁愿牺牲一个青年妇女的劳动力和劳动收入,也要让母亲返乡陪读,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有,农村的父母到县城购房择校陪读,县城的到省城陪读。这体现了“80后”“90后”父母教育责任伦理的转变,即把孩子的成才的原因从“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是学校老师的事”变成了是家庭应尽的责任。而且,笔者还听一位陪读母亲算过经济账:我孩子成绩还可以,如果我脱产陪读,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工作,那利益远远大过自己打工的收入,划算。
农村青年父母为孩子在市区择校,甚至牺牲母亲一方不计成本全职陪读,是家庭面对当前教育客观上存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无奈之举,也是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重视甚至觉醒的折射,犹如“孟母三迁”,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理性思考。
首先,要考虑孩子自身的感受。如,有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了,特别是上了初中高中,不喜欢父母一天到晚在身边,父母一意孤行,会弄得很尴尬;或者有的农村孩子因为性格等原因,不太愿意去市区,父母一厢情愿,结果孩子厌学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案例。
其次,要懂得如何科学陪伴。不少陪读的农村家长,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青春期的知识不太了解。虽然他们在陪伴过程中可以给孩子温暖、鼓励、照顾等,但往往唠叨、埋怨、情绪化言行较多。这样的每天专职陪伴会让孩子觉得是负担和压力。所以父母应该学习了解一些青少年发展规律的知识,陪得有效。
最后,要学会适当放手。在陪读的家长中,言谈间讲得最多的是“学习成绩”。为了成绩,不让孩子有正常的社交,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越俎代庖。其实,社交、做洗衣做饭等家务,是孩子成长的内容之一,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包揽一切只会增加孩子的依赖心理,无意中剥夺了其锻炼成长的机会。毕竟,孩子终究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作者:戚柏文 编辑:黄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