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西南某国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过10亿,但却欠下了400亿债务,建设了科技城、仿古建筑城、大数据中心等。这些项目高大上,但不接地气,难见游人商贾,劳民伤财,造成严重浪费。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地方的街道、道路刚刚建好或者修理好,不久又开膛破肚;墙面才粉刷完毕,焕然一新,马上就拆除。诸如此类,群众的感觉是浪费,也对干部的决策提出质疑,影响干部的公信力。而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我国的防治效果之显著,单从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旅游热就一目了然,不言而喻。决策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一地领导干部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会对当地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当下,年轻干部的能力值得关注。10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七种能力,其中包括“科学决策能力”。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青年干部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学习,做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持理想信念,咬定党的宗旨不放松,时刻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唯有这样,才可能在决策中规划合理,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办事小心翼翼,如临薄冰;才可能在决策中头脑冷静,站位高,看得远,想得深,全面权衡,不搞急功近利匪夷所思的政绩工程,不心血来潮搞一时冲动的“拍脑袋决策”,不盲目跟风。这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品质的前提。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发扬民主。现在我们正在开创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决策方面需要突破窠臼,需要创新,需要大破大立,决策也难免会有失误。但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年轻干部,在决策时应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包括深入群众和基层,广泛听取专业人士、利害关系人、广大群众等的意见;应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且常态化,因地制宜,进行风险评估,杜绝闭门造车,把敢作敢为的冲劲与缜密的思维结合;不盲目跟风。唯有此,才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决策也才更科学,即使失误,也会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这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基础。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依法决策。决策不是即时性动词,还应该包括执行,是过程性的动态的。在工作中,固然需要年轻的领导干部敢作敢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但不应该是一言堂甚至胡作非为,依照法定程序,公开透明,权责分明,实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群众和法律监督,不违规暗箱操作。这样,他律和自律结合,年轻干部在依法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积累经验教训,提升能力。这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保证。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格局、新的问题……需要我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及时科学决策。决策是把党和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一环。年轻干部是其中的执行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应该在血气方刚、有理想抱负、想干事的基础上,做到科学决策,能干事、干成事,不负韶华,不辱使命,造福人民。
作者:周末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