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其中志愿服务为2分,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3年内不少于40小时。同时提出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把劳动列为必修课程,进一步展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及深入推进、培树时代新人的战略愿景,无论对教育大局还是学生个体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祟尚劳动体现尊重生命价值。《左传》有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鸿蒙伊始、混沌之初,远古的先民们就凭借勤劳双手凿石成路、开垦荒原,推进着自身的进化史和文明的发展史。“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延续千年的农耕文明让劳动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就是对劳动的深度注释,同时也是对公民个人行为的具体要求。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今天,没有劳动也没有人类的未来。因此,倡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不仅是对人类历史和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及个人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的必要途径。
崇尚劳动可以厚重人生价值。哲人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等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价值的运动,都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价值不断转化、不断循环、不断增值的过程。当今先进的生产力已经带我们走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需求层,劳动的崇高性已不仅限于物质生产,更在于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发展。对当前的国民教育体系来说,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树立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志向,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直接决定时代新人们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近年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不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碌,不堪“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劳苦,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的孩子每日平均劳动时间约12分钟,不及美国孩子的六分之一,仅为韩国孩子的四分之一,英国孩子的三分之一左右。也有专家通过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失业率、犯罪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等都远远低于小时候不爱干家务的孩子,这些说明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甚显重要和迫切。把劳动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这有利于他们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历炼人品,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品质也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使未来的人生变得更加厚重。
崇尚劳动彰显使命价值。“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少年是什么样,中国的未来就是什么样,故培育“四有”时代新人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让时代新人以“四有”风貌在中国梦征程中展示责任担当是时代的使命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尤其是这次教育部公布的方案中把“志愿服务”赋分2分值,要求3年内不少于40小时,这是对劳动教育内容的重大改革、是对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深化,比单纯开展体力劳动具有更多实质性内涵。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有较强铸造作用。组织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如这次疫情中的社区值勤服务等,既可让他们提前接触、了解、适应社会实践生活,更可让他们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培植高尚精神境界,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培根铸魂,使思想的律动与时代合拍、身体的强壮与灵魂匹配、行动的落实与思维一致,真正有思想、有能力、有情怀,成为这个伟大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作者:赵飞霞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