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名为《“熊孩子”高空泼墨,全楼都遭殃!父母的做法让全网点赞》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原来江苏宿迁一7岁男童将一瓶墨水从高楼上泼下,使得楼下住户遭殃。为了惩罚孩子,男童母亲立刻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并将邻居家被“祸害”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中手洗,洗不干净的就买新的赔给人家。至于小区外墙,家长则请专业人员来清洗,同时要求孩子一直在太阳底下看着清洗的全过程。对于这一让孩子承担犯错后果的做法,许多网友纷纷转发点赞,并表示认同与支持。
“知乎”上有一个题为《被“熊孩子”毁掉你的宝贝,家长还疯狂护犊子怎么办》的提问,有着6.3万的浏览量,而“熊孩子”这一话题下,更是得到5万多人的关注度,引发8089个相关问题。许多网友都很好奇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熊孩子”,而这正如一名网友回答:“哪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是孩子有着天生的‘熊父母’罢了。”
是啊,“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本性都是好的,若要说如何变得“熊”,那还得从父母身上找问题呀!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熊孩子”高空抛物闯祸的新闻并不少见,但这则新闻的重点却恰恰在于“母亲的做法”。孩子不懂事,偶尔犯个错误无可厚非,但父母不能跟着犯糊涂。许多“熊孩子”一犯了错,家长往往会“挺身而出”,动辄拿“孩子还小”“他这不是不懂事嘛”等理由搪塞。看上去是为自家孩子扯上了一块“万能”的遮羞布,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害了孩子,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因为,他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犯错的严重性,以为犯了错往父母的身后一站就能万事大吉。正因如此,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光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有关于小白鼠成长学习的心理学实验,实验证明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产生的,并由此提出了著名“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来到世间的“小白鼠”,他们不断学习成长,依靠的都是父母的教育方式。真正好的教育不在于说教,不在于棍棒,而在于亲身体验从而强化刺激,形成记忆。正如一名网友在这则新闻下的留言所说:“最好的教育不是打骂,而是‘让孩子体验后果’,这种自然惩罚,比单纯打骂更有意义。父母的行动,永远胜于语言。”
作者:戚高晟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