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开车路过滨海新区致远中大道,见路南侧设置了“工程车联合执法站”,对途经的工程车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检查。这个措施是好的,但不具有持续性,因此可借鉴客运车的管理模式,运用到工程车的管理上,实现长久性的日常管理。
工程车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涉及到运管、环保、综合行政执法、交警、街道等几个管理部门和单位,及业主单位、车辆单位、收纳单位等几个市场主体,一直是几个部门和几个主体在“猫抓老鼠的游戏”,没有形成智能与协同的科学管理。曾几何时,客运(旅游)车也存在着超速超载疲劳驾驶等恶性违法行为,但是在运管和交警两部门的智能与协同整治下,现在的客运(旅游)车管理精准,受到乘客游客、车辆单位、驾驶员等的多方认可。
借鉴这成功的经验,针对工程车的智能管控其实不难,就是大数据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运用:
1.工程车辆的运输行驶动态轨迹以不可间断的方式,实时上传到车辆单位和运管部门;2.设置强制连续行驶5小时必须停车休息30分钟的警示装置;3.以业主单位、车辆单位、收纳单位三方协定的路线行驶,得到运管部门和交管部门许可报备才能运输;4.驾驶舱设置对驾驶员的实时动态监控。
这类智能管控是可持续管理的几个要素,是把职能部门的管理介入到运输之前,不但可以减少管理上的财政支出,也能减轻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
当运输开始,运用上运管部门的车辆轨迹信息核查与动态路上巡查,及交警部门的路口静态临查管控,另外时不时地组织多部门联合临检执法,应该比类似“执法站”的固定管控效果大,且更具有持续性、日常性。
这是对本次我市两个月的工程车专项整治行动的一点小建议,希望以后的管理越来越好。
作者:陶醉 编辑:雷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