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农博馆嵊州馆开馆,嵊州水果玉米、小西瓜等农产品走进直播间;上虞区章家埠村建起红心猕猴桃网络直播室,村民当起“带货主播”;柯桥区平水镇同康村100多位年轻人争相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抖音视频等渠道帮父母卖笋……近段时间,“直播+电商”新业态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在我市一些乡村,手机已成为新农具,直播已成为新农活。
受疫情影响,特色农产品一度遭遇“卖难”。而“嫁接”了直播的电子商务,以直观、生动的购物体验撬动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转化率高、营销效果好,有效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为村民们解了燃眉之急。不仅如此,从长远看,这种新业态新模式,还推动了数字乡村的建设,成为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助燃剂。
不过,直播电商虽然在我市农村风生水起,但作为一种新事物,我们还需看到其火爆背后的不足,比如配套设施不健全、同类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电商人才相对匮乏等,进而有针对性地呵护这一新事物,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助力农民挑上致富奔小康的“金扁担”。笔者以为,尤其要从品牌和人才两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当下,各地直播大多呈自发、零散状态,这不利于形成农产品的规模推介效应。地方政府应加大对涉农直播电商平台扶持力度,根据各地农产品特色,建设相应的区域公共品牌,加强规模效应,打造有地理标识的网红产品,更好地触达消费者。同时,“配套”招数要给力。要加快补齐农产品分拣分级、预冷包装、烘干脱水等设备欠缺的短板,形成生产、保质、保鲜、流通、品牌系统化运作模式,推动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提高配套服务质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直播电商人才目前处于短缺状态。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针对性培训,培养一批综合能力强的草根主播、带货达人,引导农民实现由单纯的粮食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真正把“金扁担”交到农民手里。尤其要积极引导年轻人回乡,并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一支高质量、专业化的电商人才队伍,推动直播电商行业成为互联网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
直播电商这一新业态,为广袤的农村开启了新的希望。用好、发展好这一新业态,必能让田野更有希望,让村民更有盼头,让“金扁担”挑得更稳。
作者:晨钟 编辑:王颖